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作文素材 > 唐学李9篇

唐学李9篇

时间:2018-11-14 来源:作文素材 点击:

【www.xjwk.net--作文素材】

(1) [唐学李]考场作文素材:师生情谊


  【名言警句】
  1.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
  2.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3.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的种子。——玛丽.居里
  4.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5.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培养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 [唐学李]滇游日记八


徐弘祖

【原文】

戊寅(公元1638年)

十月初一月凌晨起,晴爽殊甚。

从三家村啜粥启行,即西由峡中,已乃与溪别。

复西逾岭,共三里,人报恩寺。仍转东,二里,过松花坝桥。又循五龙山而南三十里,循省城东北隅南行。已乃转西度大桥,则大溪之水自桥而南,经演武场而出火烧铺桥,下南坝矣。从桥西入省城东门,饭于肆。出南门,抵向所居停处,则吴方生方出游归化寺未返,余坐待之。抵暮握手,喜可知也。

见有晋宁歌童王可程,以就医随吴来,始知方生在唐守处过中秋,甚洽也。

初二日余欲西行,往期阮仁吾所倩担夫,遇其侄阮玉湾、阮穆声,询候甚笃。下午,阮仁吾至寓,以担夫杨秀雇约至。余期以五日后再往晋宁,还即启行。仁吾赆以番

(3) [唐学李]重阳节诗词集粹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唐)白居易《九日登巴台》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唐)白居易《九日题涂溪》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唐)白居易《九日醉吟》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唐)白居易《闰九月九日独饮》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
  东篱独酌一陶然。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唐)白居易《陵园妾》
  陵园妾,
  颜色如花命如叶。
  命如叶薄将奈何?
  一奉寝宫年月多。
  年月多,
  春愁秋思知何限?
  青丝发落丛鬓疏,
  红玉肤销系裙缦。
  忆昔宫中被妒猜,
  因谗得罪配陵来。
  老母啼呼趁车别,
  中宫监送锁门回。
  山宫一闭无开日,
  未死此身不令出。
  松门到晓月徘徊,
  柏城尽日风萧瑟。
  松门柏城幽闭深,
  闻蝉听燕感光阴。
  眼看菊蕊重阳泪,
  手把梨花寒食心。
  把花掩泪无人见,
  绿芜墙绕青苔院。
  四季徒支妆粉钱,
  三朝不识君王面。
  遥想六宫奉至尊,
  宣徽雪夜浴堂春。
  雨露之恩不及者,
  犹闻不啻三千人。
  三千人,
  我尔军恩何厚薄?
  愿令轮转直陵园,
  三岁一来均苦乐。
  (唐)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唐)白行简《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唐)独孤及《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唐)独孤及《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
  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别愁。醉归无以赠,只奉万年酬。
  (唐)杜荀鹤《重阳日有作》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

(4) [唐学李]佳作赏析《林海》(四)


  讲课前,我们先花一点时间来回答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有朋友讲,作文要“重积累、轻技法”。这个说法不能说不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问题要看在什么样的阶段。我们在讲课中也提到过,要想让作文真正地得到提升,还要师从于名家名作,要从名家经典中去汲取营养。但关键是要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会了看书的前提下。
  刚才有妈妈问,该推荐什么书给孩子看。我们的观点是:在孩子还没有入门前,也就是在孩子的作文观还没有建立之前,要先把孩子语文书上的课文搞透。在“重积累、轻技法”之前应怎么办?要先建立正确的作文观。什么是正确的作文观?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回答,就举个例子:一个人要想把车开好,根本的东西是用公里数来说话,这就是刚才讲的积累。没有积累、没有一定的公里数,就开车上高速,那是很危险的。但是在积累公里数之前,我们要做什么?要上驾校,从点火、挂档、松手刹学起;要从起步、停车学起。没有这一定技法就上路积累,那是不靠谱的。
  我们再回到写作上来讲,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九年十八本语文书,还看了很多的课外书,长了很多的见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能写出一手漂亮作文的孩子并不多。那就说明:一味地强调积累,是有片面性的。就如我们学开车一样,没有一定之规、一定之法,没有学会起步、停车、坡起、倒退就上路,那是危险的。所以,积累与方法,方法与积累,是有次第的,也是相互关联的。
  我们在决定积累与技法哪个为主之前,需要为孩子的作文进行一下诊断,看看他作文中的问题在哪里。写不出?写得空?写得乱?写得不生动?诊断出问题在哪里,我们才好对症下药。关于这一块,我专门写了一篇博文——《作文该不该有招》,大家可以去我的博客看一下。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讲一些例子:去年八月份到十月份,我们集中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结合《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对群里将近一百位妈妈的孩子的作文进行了讲评。通过对照书本进行实战,很多孩子不仅写作水平提高很快,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背诵速度也都提高很快。我们还要说的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可以说孩子没什么“积累”,但是通过对“技法”的掌握,写作的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这本身就说明:写作,光强调积累是偏面的。近段时间讲的名家名作,都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范文,我们既是在讲作文的技法,也在讲知识的积累。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
  我们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有些妈妈问,如何写人物?如何写记叙文?怎么把说明文写好?还有的妈妈讲,孩子一年级了,看图作文怎么写?概括地来讲,这些问题是:作文要不要分文体来进行学习?作文要不要分年级来进行学习?这些问题,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回答。我们的观点是:作文的学习不分文体,不分年级。为什么这样讲?还是举例子:一个人学画画,要从哪里入手?要从临摹入手。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就要对着石膏像临摹,一临就是好几年。比如,一个人学习书法,要对着名家的字贴临摹,特别是正楷,一临就是数十年。这是学美术、学书法的根本。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再分个类,一会学一下国画,一会学一下漫画,一会学一下水粉,那就学乱了,没有功夫了。学习书法也是同理,如果我们不先把正楷写好,而是一会练行书,一会练草书,一会练颜体,一会练柳体,最后必无所成。所以,写作文要抓住本质,明白核心,这就是一个作文观。
  什么是作文观?还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我们看到的高楼大厦,几无相同,但其内在的东西是一样的。这个一样的东西是什么?是结构。如果把结构看成是条条框框,那说明我们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文章”两字。什么叫文章?这个问题我们讲过,文即是文采、文饰;章就是结构,是章法,是条理。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过:作文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换句话来讲,文章的“文”是形象思维,对于同一件事物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文章的“章”,是逻辑思维,是用套路、条理、推理、思路来构建的。文章的“章”,就像是高楼大厦的主体结构,是钢筋混凝土;而文章的“文”则像是高楼大厦的装修。钢筋混凝土是共性,而装修则是个性。在有章法的基础上,去灵活地表现。灵活自由表现的前提,是要依据一定的规律,这是“文章”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学习作文的时候,要先放下所谓的漫画、油画、国画,放下所谓的草书、篆书、隶书、行书,从共性的地方入手,从本质的、核心的、根源上的东西入手。打好基础,再来装修,再讲自由创作、天性的发挥,才会更有意义。否则,一上来就信马由缰、法无定法,那是要吃亏的。
  其实大家提的问题,不管是在博客里还是在书里,都有详细的回答。我们现在就回到正文上来,今天还是讲老舍的《林海》。先来看一下全文:
  林海(老舍)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的酒厂酿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做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还是先来回顾一下本文的结构。本文的主题是写大兴安岭,在盖“大兴安岭”这座楼时,是用的什么结构呢?一是写岭;二是写岭色;三是写林;四是写水与花;五是写林的用处。换句话来讲,作者在写大兴安岭的时候,是按照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粗到细、从高远处到低矮处的顺序来写的。比如我们看一座山,先看到的是山的轮廓——就是本文的岭;其次是看到山的颜色,就是本文中的林海中的绿;再次是看到这座山的树,也就是本文中的“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第四是看到这座山里的河水与野花,是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高远到近低处来写的。
  我们曾经多次引用过一首唐诗: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画意】通过对山、鸟、径、人的构画,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反衬出渔翁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高与低:高——空中的飞鸟;低——地上的人迹。
  远与近: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多与少:多——千山与万径;少——孤舟与独钓。
  无与有:无——鸟飞绝、人踪灭;有——孤舟蓑笠翁。
  实与虚:实——孤舟蓑笠翁;虚——独钓寒江雪。
  黑与白:黑——蓑笠翁;白——寒江雪。
  在本诗中,也是按照高与低、远与近、多与少、有与无等这样的一个顺序与次第来写的。这首诗与本文有着共同的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还可以再举个例子: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画意】:作者通过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山行所见,通过远近、艳淡、虚实的巧妙构画,将一份闲散安逸的情怀融于画中。
  远与深:远——寒山远上。深——白云生处。冷与暖:冷——寒山石径斜;暖——生处有人家。
  动与静:静——寒山、石径;动——白云、人家。
  远与近:远——石径,人家;近——枫林、霜叶。
  浓艳与清淡:清淡——寒山、白云;浓艳——枫林、霜叶。
  无论怎么讲,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从粗到细,都体现了对称的思想。这个对称的思想,也体现出了顺序、次第、结构、逻辑。如果要谈积累的话,那就先把这些东西基本搞清,再来积累,那就收获良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不在“万卷”,而在于“破”。如果没有一个破门而入的破,只是走马观花地看,那看千本书、万本书,也是入不了门、得不了趣的。
  今天,我们要讲第三个对称段: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我们讲过:写作文“全文没有头,拉出去斩首;段落不戴帽,送你当被告”。意思是说,作文的“头”与段落的“帽”非常重要。本段的“帽子”是什么?——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我们了解了“帽”的内涵,就可以在阅读中一下子明白,这一段写的是落叶松,这是本段的主题。这样阅读,不就是得功夫了吗?
  本段是以两个对称句来展示的。一个是: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一个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干。我们还要讲这一段与上一个对称段用的是同一个技法,叫移花接木、张冠李“代”。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第二个对称段中关于移花接木、张冠李“代”的技法: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个技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先喻后借,先把“林”比作“海”,然后就在“海”上做文章。比如,我们讲的一篇小朋友写的作文:(草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花园里。春风吹过,绿地毯快乐地一起一伏,轻步起舞,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先是把“草地”比喻为“地毯”,然后借用这个“地毯”当成“草地”。
  我们再举个通俗的例子,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先喻后借,把“妈妈”比成“老虎”,然后就在“老虎”上面做文章,一路借下去: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她即便不骂我,瞪下虎眼,也会让我屁滚尿流;她即便不打我,举举虎爪,也会让我全身发抖。
  在本段中,作者把落叶松先喻为海洋,然后一路借下去,把“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借成海浪。同样,再用一个对称句,把“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也借成海浪。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借代的技法,怎么会担心孩子写不出东西?怎么会担心孩子写出来的东西不生动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运用借代的技法写出来的作文:
  可爱的小妹妹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前几天刚刚两周岁。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鼻子小小的,但是很灵敏;嘴巴红红的,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
  她的耳朵也很灵,即便在很远的地方,但是只要电话铃一响,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拿起话筒,说:“阿姨,我是冉冉,你吃过了吗?”没等对方说一个字,就“啪”地一下挂了电话
  她的四肢肉嘟嘟、白胖胖的,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
  她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她总是到门口来送我,一边挥手一边说“姐姐,再见,早点回来哦!”等我回来的时候,她也总是到门口来接我,给我开门,并说:“姐姐,你回来了!”
  你们说,我的妹妹活泼吗?可爱吗?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
  再来看一下运用借代技法,写出来的修改文: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前几天刚刚两周岁。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鼻子小小的,但是很灵敏;嘴巴红红的,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最特别的是她的四肢肉嘟嘟、白胖胖的,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
  “小藕节”可淘气了。家里的电话铃一响,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拿起话筒,说:“阿姨,我是冉冉,你吃过了吗?”没等对方说一个字,就“啪”地一下挂了电话!还有一次,妹妹看到我在写作业,不知她从哪里拿了画笔,冷不丁地在我本子上画几道,气得我直跺脚!事后,她又会边说“对不起”,边在我脸上“小鸡啄米”,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啊。
  “小藕节”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她总是跑着来送我,挥舞着胖嘟嘟的“小藕节”说:“姐姐,再见!早点回来哦!”等我回来的时候,“小藕节”也总是高兴得又蹦又跳地来接我,给我开门,并说:“姐姐,你回来了!”那个样子,会让我想起小哪吒踩着风火轮,急速飞奔的样子。
  你们说,我的妹妹活泼吗?可爱吗?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
  在本文中,先是把自己的妹妹喻作“小藕节”,然后就用这个“小藕节”一路借下去,代自己的妹妹,这样写,文章的结构没有作多大的改动,却生动得趣了许多。

(5) [唐学李]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丁玫_唐三(1—3)


  丁玫:唐三(1)
  这不是细柳盈风的江南小镇,不是灯火通明的繁华都市。这里没有穿着旗袍脑后挂一大坨髻子的女人,也没有坐在藤椅里咬着油条听着戏曲的老男人。这只是一个在中国各个地区随处可见的村落,永远在尘土飞扬的城市之间摇摇欲坠。
  唐三从小在这里长大。父母本着近朱者赤的原则把家搬到了村里唯一的教育基地旁边,那是一个类似于私塾的古怪存在。教书的先生是一个戴着眼镜的秃顶男人,姓李,外地口音,具体什么地方来的不知道。因为他口音时常变幻,基本上一天一个地方的调调。在外形上这一点上,他做得很到位。但据说他以前是个跑江湖卖艺的,整天用头顶着一层层的碗带着几个小弟在街上群魔乱舞,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因为长期顶碗的缘故,头发就没了,脑袋光亮如镜。同时又因为他走南闯北,见多又识广的,回来就下决心开个学校,把自己大半辈子的经验见闻以及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搬过来之后,唐三的记忆里,隔壁在上课的时候书声琅琅,仔细听不难发现学生们对人文地理异域风情有独钟。而到了下课,就满是瓷具碎裂和李老师口述顶碗指南的声音。
  唐三害怕自己到老了一看头发也没了,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于是养成了逢课必逃逢老师必跑的习惯。逃课在外的时光漫长无聊,村里没有任何可以让他消磨时间的娱乐场所。这样一来,生活内容严重匮乏。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唐三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在学校里心思缜密地思考怎么样逃课才不会被发现即使发现也没事儿。溜出课堂之后的主要业务就是找个地方发呆或者看别人发呆。长期瞪着眼睛发呆使他的眼睛身不由己地向外凸,每个见到他的人都以为他挂着一对即将要掉落的眼珠子。
  原先村子里一般没有什么活动,能算得上娱乐的就是李老师心情愉悦的时候带领一帮学原生表演顶碗的节目。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有一场演出,可见李老师心态很好。村里人在忙完农活之后,总会带着小板凳围成一圈,摆上水果和瓜子,乐呵呵为李老师捧场。演出不收门票,纯属义务服务。于是观看的人越来越多,李老师的名气也就大起来。后来又来了一帮人,据说是省杂技团的。他们听说李老师口碑不错,特来切磋,实际上就是砸场子。李老师是外地人,地方保护主义不允许外地的货物进入本地市场,任何技术也都一样。但是来了之后一看,义务的,没把柄抓了,立刻就撤了。
  有一次唐三趁着李老师专心致志顶着十八个痰盂似的大碗向同学们授课时,一猫腰从后门钻了出去。出来之后立马骂了一句傻帽。外面的世界真是无限好,傻逼才待在课堂用碗顶脑袋玩。唐三十分惬意地走在路上,途中花掉两文钱买了一串糖葫芦。走到村口的时候唐三看见很多人挤成一圈,很热闹。唐三吃完最后一个糖葫芦,一抹嘴也挤了进去。原来是一男一女在吵架。唐三觉得很没劲,这样的情况一般都不好玩。要么男的让着女的,自认倒霉和谐地离开。要么男人很没风度地陪伴女人将拌嘴进行到底,丢掉面子和里子。无论哪样都是男人吃亏,没意思。唐三喜欢观赏男人和男人或者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吵架,这样双方才会都尽力表演好,并且言辞激烈场面壮观。通常这个时候还能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那些骂人的词汇绝对生动精辟层出不穷,极具表现力。不出意外的话,一般还都能够让肢体充分动起来,你推我一下我敲你一下。吵架改成打架,这样一来才有看头。不像现在,女人一直指着男人唧唧歪歪,而男人风度依旧。当然,在这么多人面前也实在不好报仇。他只能捏着拳头无限隐忍地说几句很傻逼的话:你再骂试试你再骂试试。试试就试试。
  女人抱着这样的态度加大马力向男人展开新一轮的挑战。唐三觉得很没意思,觉得这个男人太他妈傻帽了,离开不就没事了,还站在那儿听演讲呢。唐三鄙视完他们,径自走开。
  礼拜五那天唐三从不逃课,因为他压根就不到场。这一天对他是十分重要的,他得去参加诗歌培训班,没工夫在这儿蘑菇。唐三作为一个有理想的青年活了十八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对此很是重视。这天早上他会准时起床,不用鸡鸣也不用别人掀被子,可见文学的魅力。一次唐三和几个要好的兄弟在一起把酒吟诗,兴致很高。几杯酒下肚,唐三即兴作了首诗,而就是因为这首诗,唐三名震诗坛。一时之间吸引粉丝无数,引起当地轰动,从此他唐三作起诗来一发不可收拾。每当在路上听见有人念自己的诗的时候,唐三就会十分得意而又万分矜持地露出大家闺秀的笑容。

(6) [唐学李]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一、人物生平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着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唯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着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734),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初进长安
  太白醉酒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已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742),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再次远行
  天宝三年(744)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

(7) [唐学李]默默注视着你(第八章)军训的结束_1200字

  由初中到高中,是一次人生的转折,这将是一次蜕变的过程。由安逸到艰苦,不是生活水平的降低,是内心的承受。而军训就是这中间的桥梁,过度的阶段。
  回到学校,莫明努力的抚平了自己内心的伤口,尽力的掩盖住内心的伤疤。忘掉一件事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另一件事当中,将自己永远的安放在事情里,困住自己。军训的生活一天一天接近尾声。所有的班级训练都非常的艰苦,唯独国旗班,训练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吃饭没有教官盯着,集合总是比别人晚。如此洒脱的军训生活着实让其他没有参加国旗班的同学羡慕不已。
  星期六下午,大队长召开了高一年级的大会,总结了这六天的军训生活,从生活到训练,从集合到卫生。时间的分针在跳动着,的确,没有人会因为温度过高,军姿过累而晕倒。蜕变了,就像丑下鸭变成白天鹅,内心的真正蜕变。最后,同学们似乎见到了曙光。
  “最后,我宣布一件事,明天,我们的军训最后一天,这么多天的军训成果就要看明天了,明天校长会亲自检阅,大家又没有信心?”中队长站起来,吼道。
  “有”。震耳欲聋的回答在操场回荡着。
  “好,明天看你们的了,今天晚上联欢会,好好玩,明天好好努力,懂吗?”中队长问道。
  “懂”。
  中队长嘴角上扬。少爷们挺过来了,今夜他们抛开了所有的痛苦,完全融进了联欢会中,去拥抱久违的轻松与快乐和那未知的兴奋。
  一声哨响,联欢开始,操场上顿时沸腾,吃的吃,喝的喝,闹的闹,玩的玩。又一声哨响响遍操场,那是高一九班的教官:“听我口令,九班全体集合”。男教官组织好了队伍。
  “听我口令,全体都有,向左转,齐步走”。没有人敢反抗,九班的所有人咬着牙根,别的班都联欢,只有我们班。砰砰砰,一阵敲门声,九班所有同学把男教官的祖宗问候了一遍。队伍来到了女教官的面前,男教官露出诡异的笑容。
  男教官朝队伍中间的地方走去,所有人围成一圈,听着男教官说些什么。几分钟,所有人抬起头,看着女教官,都带着一副诡异的笑容,那笑容很灿烂,灿烂的令人不寒而栗。所有的同学看向这里,不解,可疑,有问题。
  只听男教官喊道:“原地踏步走”。
  砰砰的踏地声。
  男教官喊着:“对面的香蕉树上长满了香蕉”。
  学生们踏着地,喊道:“香蕉香蕉”。
  男教官又喊道:“对面的漂亮姑娘名字叫阿娇”。
  学生们喊着,忍笑道:“阿娇阿娇”。
  女教官脸色通红:“你们啊,行呀,都学坏了,抓住李教官,赏银一百块”。
  此时男教官早已没了踪影。学生一拥而上,纷纷搜捕李教官的身影。
    高一:唐少

(8) [唐学李]读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有感_1500字

  这段时间,拜读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中国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人生为一大事来》和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终生的准备与超越》三本书。尽管之前也读过近代先贤、现代教育家、著名小学和初中校长的文章,但这么完整地读小学和高中校长的书、尤其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书,还是第一次。读完几本书之后,我心中涌起的是一份感动、一分敬仰和一份希望。我为书中原汁原味的先进事例所感动;我对校长们独到的教育教育见解、拥有的博大之人生境界而敬仰;我因为我国有这样一批新型的、优秀的教育家而看到了我国教育的希望。尽管没有精心梳理这三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但最直接的体验是:作为优秀的教师,他们都具有相同的内在气息;作为成功的校长,他们都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打造一个拼搏向上的团队;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都有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一、作为优秀的教师,他们都具有相同的内在气息。
  两北一南的三位校长,两男一女的三位校长,两所中学一所小学的三位校长,非常相通的却是相同的内在气息“顽强的意志力、异乎寻常的勇气”和“处事之大气、心境之开阔”。
  他们所处的背景不同,环境不同,但他们无论是在自己的个人专业发展上,还是在学校制度的变革、学校文化的重建上,都曾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作为有着顽强的意志力和异乎寻常的勇气的人,他们都不畏艰难,没有被外部环境吓倒,反倒是能泰然处之,而且能够坚定目标,在困境中仍然去追求自己内在力量的呈现。如正当唐校长想施展对教育事业的抱负时,“文化大革命”来了,唐校长被戴上“白专”的帽子,政治打击的阴影还没消退,腰又突然直不起来,面对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双重打击,唐校长没有被命运压到,而是克服各种困难,硬是从字母学起英语,十年如一日,英语能力不断提高,为创办上中国际部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人,可敬可佩!
  三位校长还有一点非常相通的内在气息就是:处事之大气、心境之开阔。他们国际的视野、历史的视野、文化的视野,成就了三所学校的发展,也彰显出校长个体的心境之广、之阔、之辽远。他们在个体与学校、与外界关系处理上的坦然:接纳自我、欣赏自我,并以自己的创造性努力,为这个世界增添美丽的内容、灿烂的内容。三位校长与外国校长的交流、对自己学校发展的大手笔、大策划、大实践,让人读来荡气回肠。
  二、作为成功的校长,他们都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打造一个拼搏向上的团队。
  三位校长能够充分认识到“赢得教师,才能赢得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他们对于教师的管理不是命令与服从,而是合作的关系。他们能够充分调动学校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他们“关心人”,但绝不局限于普通意义下的“问寒问暖”,而是从关心人的政治、思想、业务、业绩的发展,促进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实验二小的那位颇有才气,成绩突出的漂亮教师,在李校长的期待、引导和教育中,很好地把“特性”转变成了建立在“适合”学校整体氛围的“个性”上。个体价值得到很好的实现;他们“尊重人”,尊重成员分工不同,承认在劳动准备、劳动过程、劳动业绩上的差异,我想这是更深层次的尊重人;他们“发展人”,不仅看成为不断追求自我发展的个体,而且看成是在集体中成长的个体;让成员不断走向专业成熟,个人需要向更高层级发展,并将个体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都有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都有对教育的独到见解。都能够提出先进的教育理念。李烈校长提出的“双主体育人”、“以爱育爱”;并且都能够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会到具体的教育工作之中。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智力的片面发展。三位校长都能够抓住课程建设这个有效的载体,创设有利于学生智能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多个领域。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上中的课程系统涵盖了学生的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社会能力等多个智能领域。人大附中开设了上百种选修课。实验二小根据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的需求设置个性化课程。
  读这样的书,不仅感受到内在其中的“力量”,而且深深的意识到我要学的太多了......
 

(9) [唐学李]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着称。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着有《樊川文集》。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一、人物小档案
  人物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文学家、诗人,后人称为“小杜”。
  杜牧(7张)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着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同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文学的成就
  主要作品
  着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着作甚富,主要着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着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着,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文风
  樊川文集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风格
  时政之作,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抒情小诗,风格清丽,画面鲜艳,意境深远。
  二、作品一览
  七绝
  《清明》《山行》《江南春》《赤壁》《泊秦淮》《过华清宫》《秋夕》《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
  《叹花》《金谷园》《书怀》《鹭鸶》《过勤政楼》《题乌江亭》《沈下贤》
  《赠别二首之一》《七绝·登紫工山》
  《赠别二首之二》《七绝·登乐游原》《将赴吴兴登乐游原》《题禅院》
  七律
  《河湟》《早雁》《九日齐山登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五律
  《旅宿》《睦州四韵》《题扬州禅智寺》
  五绝
  《长安秋望》
  其他诗集
  《感怀诗一首》《赠杜秋娘诗并序》《郡斋独酌黄州作》《张好好诗》并序》
  三、历史典故
  轶事典故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
  《唐摭言·公荐》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力荐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席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此时吴武陵——他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吴老看见崔郾,把他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说到这里,吴老就字正腔圆地、摇头晃脑地将《阿房宫赋》读了起来。崔郾也是一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听后也称赞不已。吴武陵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崔郾面露难色,推辞道: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吴老穷追不舍,大声说道:如果真得当不了状元,就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崔郾还在踌躇犹豫,吴老倚老卖老地说: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赋。崔郾迫不得已,只好满口答应,然后目送吴老离开。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问吴博士来做什么。崔郾回答说,吴老推荐了一个人为第五名进士。酒客连忙追问是谁,崔侍郎回答说是“杜牧”。旁边立刻有人接茬说:听说过杜牧这人,才气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节,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娱乐场所。崔侍郎为难地说: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卖酒的小贩子,我也不会改变了。
  崔侍郎重然诺,讲诚信是好事,不过他以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考试前就如此轻易地决定众多考生的命运,还是让人对这样的考试产生怀疑,那里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黑幕呢?不过,杜牧终究没有辜负吴武陵,也没有辱没崔侍郎。大和二年(828),杜牧在洛阳高中进士,感到无限荣光。若干年后,唐代进士便以杜牧为荣了。
  由吴老这样的清流赏识推荐而进士及第,杜牧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皇榜公布后,他曾赋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三十三名中举的进士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行在街上进,他们要去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出席各种酒会宴席,喝着秦地的美酒,心情舒畅,满面春风,好像春色也被他们带进了长安。
  三十三人,就是这次进士及第的全部人数,大致相当今天全国高考各省文科状元的人数,这个数目在唐代还是偏高的。唐朝前期,及第人数一般是十七到十九名,中唐以后才上升到三十名左右。据说唐朝二百九十年间,进士共有六千四百二十七人,平均每年二十二人。人数少,所以能一朝成名天下知,如张籍《喜王起侍郎放榜》。
  诗人很惆怅
  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作品
  这个春天是属于杜牧的。他正月参加考试,二月登第,闰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随即授官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二十多岁的杜牧毕竟年轻,接连碰到这样的喜事,无法抑制心中的喜悦,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耍。“曲江水满花千树”,它是当时最热闹的场所,尤其在春天时候,通常是摩肩接踵。晚唐诗人姚合曾大发感慨,要想到曲江从容赏花,非得日薄西山的时候才行,不过到那时,花儿被人看了一天,精神也已萎靡不振,色彩暗淡:
  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攀谈起来。僧人便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满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热。谁知这位僧人面色平静,木然地追问杜牧从事什么职业。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同行的朋友赶紧把杜牧连中两元的喜事拿出来夸耀,僧人依然不为所动。诗人很是惆怅,现场赋诗一首:
  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杜牧究竟是不是吴武陵推荐及第的,这件事很值得怀疑。小杜有封信名为《投知己书》,其中曾向朋友夸耀当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情形:“大和二年,小子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看可与进,业可以修,喧而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可见当时看好他的人很多。《唐摭言》说酒席上有人反对吴老的荐举,理由是杜牧不拘细行。其实杜牧不拘细行、风流名闻天下,是在他及第之后,主要在二十六岁到三十六这十余年间,这时他基本上在各方镇使府中为幕僚,有名气,有才气,环境宽松,有条件充分展示他的风流倜傥。李商隐含蓄地说杜牧“刻意伤春复伤别”,所指的也是这段幕僚生活。估计《唐摭言》中的故事,是依据杜牧后来的倜傥形象编造出来的。
  幕府生涯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他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杜牧撰写《李贺集序》,就是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所请。杜牧经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还对沈家中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将她纳为小妾,使小杜空有羡渔之情。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宣和书谱》评论道:“(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也给于了极高的评价:“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后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又捐赠政府,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此期间,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他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41833.html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