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节日作文 > 藏族的风俗是什么9篇

藏族的风俗是什么9篇

时间:2018-11-14 来源:节日作文 点击:

【www.xjwk.net--节日作文】

一:[藏族的风俗是什么]有趣的藏族_1000字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呀,如果将我们的大中华比作一个大花坛,那么每个民族就是为个大花坛中绽放异彩的一朵朵鲜花;如果再把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比成一块夜幕,那么每个民族的风俗就是这块夜幕上的一闪一闪的小星星……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介绍少数民族的风俗特点,它就是——藏族。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和帐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着,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瞧,藏族人的习俗特色你们都了解了吗?不过,光了解藏族的风俗还不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还要去了解其它民族,其它地方的风俗习惯,快快行动起来吧,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中华这个大家庭,有五十六个孩子,这些孩子需要我们一个个地去了解、去认识他们!
  百步镇中心小学六年级:沈闻欣
 

二:[藏族的风俗是什么]九寨天堂_500字

  九寨天堂
  久闻九寨沟是人间天堂,今日一见,绝不是虚得其名。
  九寨沟因为有九个寨子而得名,目前只开放了三个寨子。整个九寨沟呈英文大写字母“Y”字形,分三道沟。
  第一道沟是老虎海、公主海、树正瀑布等景色秀美的地方。
  第二道沟中就是九寨沟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五彩池和长海。
  五彩池是九寨沟人最多的地方,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拍照。我第一眼看到五彩池,就由衷地感叹:大自然是多么地神奇啊!红、黄、蓝、绿、白这五种神奇的色彩,在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笔下,构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而长海,则是一望无际的碧海,像宝石一样的蓝色。不得不让人觉得,不远处,水天相接了。
  第三道沟中的就是远近闻名的珍珠滩瀑布。珍珠滩瀑布为什么如此着名?因为在拍西游记序幕的时候在这取的景。记得吗?师徒四人从一个瀑布上走过,没错,那就是珍珠滩瀑布。从那以后,珍珠滩瀑布就成了不看就不算来过九寨沟的地方。
  晚上我们观看了藏族风情晚会,热情的藏族人民为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献上洁白的哈达,敬上醇香的青稞酒。邀我们和他们一起跳锅庄舞,为我们展示了藏族的风土人情。
  来过九寨沟,我相信你一定会为大自然神奇的力量而为之一叹!
  啊!神奇的九寨!哦!人间的天堂!
 

三:[藏族的风俗是什么]中秋节习俗——少数民族祭月拜月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四:[藏族的风俗是什么]关于春节的习俗_3000字

  简介
  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
  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
 
    小年简介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腊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所以有一句民间习俗叫做"官三民四船五"。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祭灶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爷和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不过,祭灶时要把关东糖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别说坏话。
  趣闻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春节习俗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灶糖
  灶糖(关东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其掂着虽然很重,但质料十分细腻。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年前习俗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史料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

五:[藏族的风俗是什么]中秋节宴俗_3000字

  中秋节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花灯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六:[藏族的风俗是什么]我们是一家人_550字

  有一个村子分别住着汉族和藏族人,虽然风俗习惯都不相同,但是他们相处的如同一家人一样。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过得非常融洽。
  在村子的西头,有位八十多岁藏族老奶奶,她无儿无女,一个人过着孤单的生活。村里的人们对老奶奶非常照顾。村里的孩子们在少先队员大队长小兰的组织下,轮流去帮老奶奶拣柴、挑水、做饭,洗衣服。
  一天,老奶奶生病了,小兰知道后非常着急,放学后她立刻向老奶奶家奔去。来到老奶奶家,她先把水缸挑满,把饭放到火炉上烧着,然后把一大堆的脏衣服、床单放到盆里开始洗。汗珠顺着小兰的脸流下来,身上的衣服湿透了,鞋子也被水泡湿了,感觉上很不舒服,两只胳膊酸疼,但是小兰没有停下来,因为她希望早点洗完晾干,以便给奶奶换洗。
  躺在床上的老奶奶看着小兰累的满脸通红,她心疼的说:“孩子,休息一下吧!”
  “奶奶,没事,我不累!”小兰抬一下头说完,又继续洗着大盆的衣服。
  老奶奶于是挣扎着起了床,去拉小兰让她去休息一会。小兰一看老奶奶起来了,她慌忙起来扶着老奶奶,奶奶抱着小兰,含着泪水说:“孩子,你真是我的亲孙女呀!”小兰忽闪着大眼睛说:“奶奶,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嘛!”
  听到这句话,老奶奶抱着小兰笑了,那笑容犹如盛开在秋天的菊花一样美丽!
  华山路小学四年级 袁源
 

七:[藏族的风俗是什么]西藏_750字

  西藏是一个保留了很多古老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为这里更添上了一副神秘面纱,这里生活着拥有古老生活方式的藏族人民,使得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渊源流传,保留至今。当下,西藏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不可撷取的部分。
  西藏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样。无论民间故事、民歌、舞蹈还是藏戏,都是独具一格,光彩夺目。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藏族人拥有如此美妙的嗓音,他们的食物,又是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糌粑了。它是以青稞磨成粉为原料,经炒熟后,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是藏族人民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名子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将青稞晒干炒熟、磨细、不过筛,混在一起炒,就制成了糌粑。如果你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传统美食糌粑。
  听完了歌曲吃完了美食,便要看看这里美丽的布达拉宫了。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着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这里的歌声余音绕梁,犹如天籁之音;这里的食品回味无穷,有着民族特色;这里的宫殿雄伟壮观,雕梁画栋!这里,就是我们有着悠久风俗文化的西藏,它是我国不可撷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全中国人的骄傲!
    山东济南天桥区济南市天桥区制锦市街小学六年级:刘东锐

八:[藏族的风俗是什么]四日游_1000字


  妈妈说是四日游,我可不这样认为,因为第四天基本上都是在车上度过那慢长的时光的。
  前三天,我们去了触摸蓝天的仙境之旅---这些地方离天很“近”,有高耸入云的山峰,有叠瀑,有飘动的五彩经幡。。。。。。,它们分别是黄龙、诺尔盖大草原和九寨沟。
  (一)黄龙
  第一天,我们去的是黄龙。
  我们是先做缆车上了山的二分之一高,然后走筏道上山,最后也是走下山的。妈妈说那样可以看到许多在缆车上看不到的美景。
  下山了,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五彩池。五彩池整体看来就像是打翻了的调色盘---五颜六色的。走近一看,水很清凉,清澈见底,水中倒映着四周的绿山、蓝天和白云。在下山的路上,又看到了许多的钙化池,虽然没有五彩池漂亮,但也很美。各有各的特色嘛。这些池子就像花一样,争奇斗艳。
  (二)诺尔盖大草原
  诺尔盖大草原,不愧是大草原啊!一望无垠的全是绿草。放眼望去蓝天、白云、山羊、牦牛、蒙古包、经幡构成了一幅五彩的画卷。
  我们去花湖的途中,随处可见草原上那一串串,一片片,一丛丛的五彩经幡。它们有的在抽在房前屋后,有的挂在树丛中,有的立在草原上,它们如同五颜六色的彩带连结着天与地。
  我们到了花湖,可花湖里没见多少花开,草却长的十分好,等于看的是“草湖”。不过这“草湖”也很漂亮,湖里倒映着蓝天白云,湖边长着芦苇,开着芦苇花。芦苇丛里还有不少唧唧叫着的小红嘴鸭。
  (三)九寨沟
  “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今天,我们便去了被人们称为人间仙境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
  九寨沟内,我觉得最雄伟壮观的瀑布是珍珠滩瀑布和熊猫海瀑布。
  珍珠滩瀑布的水仿佛是一串串断线的晶莹剔透的珍珠倾泄而出。瀑布从山涧泻下,飞挂在眼前,如同一幅飘忽不定的水晶帘子,在阳光下闪耀着万缕光辉。
  熊猫海瀑布,很高,很长。一股海水从顶峰直冲而下,在阳光照射下,像是一根长长的透亮的银带子。当飞瀑泻下,砸在石壁突出的岩石上,轰然作响,溅起无数颗水珠,这时,水雾腾腾,犹如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又好像天空此时正下急雨。从瀑布泻下的水直流入下面的海子。
  九寨沟内海子很多,每个都差不多。它们都是清凉、清澈见底的水,水蓝悠悠的,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好似晶莹的鱼磷一闪一闪的。最美的海子要数五彩池了,它能呈现不同的颜色。同一湖泊里,有的水域蔚蓝,有的湾汊浅绿,有的水色绛黄,有的流泉粉蓝,变化无穷,煞是好看!
  这次旅游让我感受了藏族的风土人情,同时黄龙九寨沟又给我上了一堂生动有趣让我终生难忘的自然课。
 
    六年级:771224

九:[藏族的风俗是什么]拉萨_450字

  
  所谓风情,就是风土人情。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但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都不相同。
  我来到了拉萨老城。从贡嘎机场出来,我觉得呼吸困难,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原反应吧。
  刚到拉萨城,我觉得一切事物都是那么新鲜。甚至有点像置身于异国他乡的感觉。藏民住的房子非常有特色。房子的颜色一般最常见的最红、白、黑这三种。从远处看,房子是一个梯型。我有幸参观了一个民居。这可不是普通的民居,听说这是藏族文字的创作者以前住过的地方。距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了,看来这房子真牢固。原来,房子是用宽2米的砖头建造的。在这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些虔诚的藏民。在拉萨的街头,随处可见手拿转经筒,身穿破旧的羊毛毡的朝圣者。他们嘴里念着六字真言,手里的转经筒不停地转。大家常说,西藏人很穷。其实不是这样,西藏有许许多多的矿产资源。藏族是全民信佛的一个民族,藏民们只要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都会自愿奉献出来,捐到寺庙里,绝对没有一点私心。
  拉萨,是西藏的缩影。从这里我看到了西藏人的朴实无华。这里也是西藏的中心,汇聚了各方来客。文化在这里碰撞着,交流着。心与心也在碰撞着,交流着,探出真诚的火花。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41237.html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