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说明文 > 韩非子五蠹9篇

韩非子五蠹9篇

时间:2018-11-12 来源:说明文 点击:

【www.xjwk.net--说明文】

(1) [韩非子五蠹]游侠列传

王淑艳 译注
【说明】《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这些被班固视为“罪已不容于诛”(《汉书·游侠传》)的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倾倒天下大众的英雄,并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迫害他们的人表示极大愤慨,揭示了汉朝法律的虚伪和不公正的本质,表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和《史记》一书的人民性。当然,作者对那些被视为“朱家之羞”的“盗跖居民间者”式的豪侠却加以否定和鞭挞。同时作者借儒形侠,又写公孙弘等的诛侠之举,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对此类儒者的愤激之情,“真极用意文字”(姚

(2) [韩非子五蠹]宣汉篇

【题解】
“宣汉”就是宣扬汉代的“功德”。王充在本书《恢国篇》中说:“《宣汉》之篇,高汉于周,拟汉过周”,在《须颂篇》中说:“《宣汉》之篇,论汉已有圣帝,治已太平。”可见他是很看重《宣汉篇》的。王充认为,太平盛世的标准,应当是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以此为标准,他把汉代与周代作了对比,认为汉代“四海混一,天下定宁”,疆域广大,荒野变成良田,各民族都有所进步。因此,他明确指出:“周不如汉”。这就驳斥了俗儒“好褒远称古”,认为太平盛世只存在于古代的观点。王充指出,“圣人”也是禀气而生的,“天之禀气,岂为前世者渥,后世者泊哉?”天施气,古今若一,所以“圣人”古今都有,问题在于“世儒不知圣”。至于祥瑞,王充认为汉代并不少见,只是“帝王之瑞,众多非一”,“今瑞未必同于古,古应未必合于今”。但是他尽力在“祥瑞”问题上作文章,把社会的进步又完全归之于封建帝王的所谓“功德”上,对汉代帝王极力作了美化。
【原文】
57·1儒者称五帝、三王致天下太平,汉兴已来(1),未有太平。彼谓五帝、三王致太平,汉末有太平者,见五帝、三王圣人也,圣人之德,能致太平;谓汉不太平者,汉无圣帝也,贤者之化,不能太平。又见孔子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2)”。方今无凤鸟、河图,瑞颇未至悉具,故谓未太平。此言妄也。
【注释】
(1)已:通“以”。
(2)引文参见《论语·子罕》。
【译文】
俗儒说五帝、三王时期招致了天下太平,汉代兴建以来,没有出现太平。他们说五帝、三王时期招致了天下太平汉代没有出现太平,是由于见五帝、三王是圣人,圣人的功德,可以招致天下太平的缘故;说汉代不太平,是由于汉代没有圣帝,贤人的教化,是不能招致天下太平的缘故。又见孔子说过“凤鸟不飞来了,黄河中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可能是完了”。当今没有凤鸟、河图,祥瑞略欠齐备,所以说汉代不太平。这种说法太荒谬了。
【原文】
57·2夫太平以治定为效(1),百姓以安乐为符(2)。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3),尧、舜其犹病诸(4)!”百姓安者,太平之验也。夫治人,以人为主。百姓安而阴阳和(5);阴阳和则万物育;万物育则奇瑞出。视今天下,安乎?危乎?安则平矣,瑞虽未具,无害于平。故夫王道定事以验(6),立实以效,效验不彰,实诚不见(7)。时或实然,证验不具,是敌王道立事以实,不必具验。圣主治世,期于平安,不须符瑞。
【注释】
(1)效:效验。指吉祥的征兆。
(2)符:符瑞,吉祥的征兆。
(3)修己:指君王修养自身的道德,认真尽到自己的职责。
(4)其:表推测语气,略与“大概”同。病:感到困难。诸:“之乎”的合音。引文参见《论语·宪问》。
(5)阴阳:阴气和阳气。阴阳和:指气候正常,风调雨顺。
(6)王道:先王之道,古代圣王治国的道理。事:事实,治理国家的实际情况。这里的“事”和下句的“实”,都指天下太平。验:和下句的“效”都指祥瑞。
(7)见(xiàn现):同“现”。
【译文】
天下太平是以社会安定作为吉祥的征兆的,老百姓是以安居乐业作为吉祥的征兆的。孔子说:“修养自身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尧、舜大概也还难于完全做到这一点吧!”老百姓安居乐业,是天下太平的证明。治理人,就应该以人为主。老百姓安居乐业就阴阳之气和谐;阴阳之气和谐就万物滋生;万物滋生就有奇瑞出现。看看当今的天下,老百姓是安居乐业呢?还是岌岌可危呢?既然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天下就是太平的了,祥瑞即使不齐备,并不妨害它称为太平盛世。所以先王之道用祥瑞作为判断天下太平的根据,如果祥瑞不显著,那就是天下太平的事实还没有出现。但是有时也许天下确实太平了,然而祥瑞未必齐备,所以先王之道又是用事实来作为判断天下太平的根据的,不一定要求祥瑞齐备。圣主治理天下,盼望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并不期待符瑞的出现。
【原文】
57·3且夫太平之瑞,犹圣主之相也(1)。圣王骨法未必同(2),太平之瑞何为当等?彼闻尧、舜之时,凤皇、景星皆见(3),河图、洛书皆出,以为后王治天下,当复若等之物,乃为太平。用心若此,犹谓尧当复比齿(4),舜当复八眉也(5)。夫帝王圣相前后不同,则得瑞古今不等。而今王无凤鸟、河图,为未太平,妄矣。孔子言凤皇、河图者,假前瑞以为语也,未必谓世当复有凤皇与河图也。
【注释】
(1)主:据下文“圣王骨法未必同”,当作“王”。相:骨相。王充认为从人的相貌特征可以看出他的“命”的好坏。参见本书《骨相篇》。
(2)骨法:骨相特征。
(3)景星:参见52·1注(2)。
(4)比齿:即“骈(pián蹁)齿”,牙齿不分开,长成一片。传说帝喾“骈齿”。
(5)八眉:即《骨相篇》所说的“眉八采”。传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
【译文】
象征太平的祥瑞,好比是圣王的骨相。圣王的骨相特征未必都相同,象征太平的祥瑞为什么就应当相同呢?他们听说尧、舜的时候,凤凰、景星都出现,河图、洛书也都出现,就认为以后的帝王大治天下时,也应当出现这一类祥瑞之物,才能称为天下太平。依照这种想法,好比说尧应当像帝喾那样长出比齿,舜也应当像尧那样眉毛有八种颜色。帝王的圣相前后不相同,那么他们遇到的祥瑞古代和现代就不会一样。如果当今的帝王由于没有凤鸟、河图一类的祥瑞,便认为天下还没有太平,这就错了。孔子说到凤凰、河图这类东西,是要借用从前出现过的祥瑞来阐述自己观点的缘故,不一定是说世上应当再有凤凰与河图出现。
【原文】
57·4夫帝王之瑞,众多非一,或以凤鸟、麒

(3) [韩非子五蠹]关于改革创新的格言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罢了。
  ——《宋史·卷三三四·徐禧传》
  意译:治理天下的方法,有继续有变革,但都是为了能合乎时代需要,到达治理的目标。
  革弊,须从源头理睬。
  ——[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意译:变革弊病,要从源头开端。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用法古。
  ——[先秦]《商君书·更法》
  意译:管理国家不要拘泥于一种措施,要详细问题详细剖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意译:喻指往事物必定消亡,新事物一直成长。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
  意译:句意谓人间间各种事件不断地变化,古往今来构成了历史。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先秦]《周易·乾·文言》
  意译:每天谨严做事,发奋图强,和日月一起运行,永不结束。
  正统不必常接踵。
  ——[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答郭主座书》
  意译:正统的货色也不逝世守不变的必要。
  事异则备变。
  ——[先秦]《韩非子·五蠹》
  意译:政事不一样了,本来的举动也要随之变化。
  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认为法。
  ——[先秦]《吕氏春秋·卷一五·察今》
  意译:废弃先王已制定好的轨制,学习先王如何去制订制度。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先秦]《周易·系辞下》
  意译:到了止境就要产生变化,变化了就能通达,灵通之后才会久长。指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发展到衰败的进程,只有追求变化才干持续发展。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宋]司马光《·陈纪》
  意译:老的陈腐的事物不尽早去掉,它的影响就会波及到新的美好的事物。
  常人之情,穷则思变。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意译:任何人在无路可走时都想改变现状。这是人情世故。
  变者,天道也。
  ——[近]康有为《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
  意译:变革是理所当然的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汉]戴圣《礼记·大学》引《盘铭》
  意译:如果一天内能更新自己,就应当日日更新,天天都不间断。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先秦]《管子·正世》
  意译:不崇敬古时,也不完整停滞在今天,一切根据时代变化而变,随风气变化而变。
  必先知致弊之因,方可言变法之利。
  ——[宋]欧阳修《论更改贡举事件札子》
  意译:要先知道造成弊真个起因,能力隔靴搔痒,改变法令。
  法若有弊,不可不变。
  ——《宋史·卷三五一·赵挺之列传》
  意译:法规要是有了弊处,不可不变。
  日新之谓盛德。
  ——[先秦]《周易·系辞上》
  意译: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叫大德。
  事过境迁,变法宜矣。
  ——[先秦]《吕氏年龄·察今》
  意译:世道时间都变了,法也要相应改变才行得通。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意译:天象的变化不必害怕,祖宗的规则不必定效法,人的舆论也不要惧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先秦]《荀子·劝学》
  意译:青色染料是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色彩却比蓝草更深。
  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
  ——[清]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意译:任何事都是只有有一定的规矩,就能够变化,法令也如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意译:要想看到更远的处所,必需站得更高。
  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
  ——[先秦]《商君书·更法》
  意译:变法是为管理,变革礼节是为教化庶民。
  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先秦]《庄子·天运》
  意译:礼义法式都是依据时期的变更而不断变化的。
  惟进取也故日新。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意译:只有不断地进取,才会有不断的创新。
  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涯。
  ——李大钊《新纪元》
  我晓得任何改革的胜利,都须要不少的就义作代价。
  ——巴金《家》
  科学,只有创新才有性命力。为了创新,即便道路曲折,也要奋力拼搏,毫不回首。
  ——谢光中《我的事业在中国》
  科学上的每一个发明、发现都是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的结晶。
  ——王极盛《科学创造心理学》
  一切立异,首先要从冲破本人出发。
  ——敦源《爱的絮语》
  知变道不穷。
  ——林伯渠《谢老寿我五八初度诗,依韵答和》
  假如没有独创精神,不去摸索更新的途径,只是随着别人的足迹走路,也总会落伍别人一步;要想赶过别人,非有独创精力不可。
  ——华罗庚《学·思·持之以恒》
  不革新,是生存也难堪的。
  ——鲁迅《华盖集》
  宇宙的内部全部是一个不息的奋斗,而斗争的轨迹便是进化。
  ——郭沫若《咱们的文化》
  愈艰巨,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路顺风的,冷笑家的同意,是在见了功效之后。
  ——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
  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鲁迅《坟》
  改革之任,人人有责。
  ——孙中山《建国方略》
  旧情势的采用,必有所删除,即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涌现,也就是变革。
  ——鲁迅《且介亭杂文》
  实在,前驱者本是轻易变成绊脚石的。
  ——鲁迅《集外集拾遗》
  凡有革新皆从懊悔生的。
  ——周作人《谈虎集·代快邮》
  人之所以宝贵就在于会创造。
  ——华罗庚《学习和研讨数学的一些领会》
  改革是硬情理。
  ——邓小平《邓小平南巡讲话》
  如果想试图转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收很多东西。
  ——[法国]萨特《答加缪书》
  生活的意思在于创造,而创造是独立自由、没有尽头的!
  ——[前苏联]高尔基《人》
  谁也不是任何真正创造力的主宰,人人都应该让真正的创造力去独破发展。
  ——[德国]歌德《格言跟感触集》
  时光是最伟大的改革家。
  ——[英国]培根《随笔集》
  改革是踊跃的,守旧是消极的,前者以真谛为目的,后者以安定为目标。
  ——[美国]爱默生《天然论》
  在大多数情形下,进步来自进取心。
  ——[古罗马]塞内加《致鲁西流书信集》
  人类最伟大的品德之—便是其创造性。
  ——[英国]英里斯《人类动物园》
  生活就是变革,完善就是不断变化。
  ——[英国]亨利·约翰·纽曼《基督教教义的发展》
  世间任何一点先进无不是用头颅和热血换来的。
  ——[英国]《菲利普斯关于女权的报告》
  富则奢靡、怠惰,要求变更;贫则粗野、拙劣,也请求变革。
  ——[古希腊]柏拉图《国度》
  当初的一切美妙事物,无一不是翻新的成果。
  ——[英国]穆勒《论自由》
  我以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而创造是独立自在而且无限无尽的。
  ——[前苏联]高尔基《人》
  存在发明性运动的意识是宏大的幸福,也是人的巨大证实。
  ——[英国]马修·阿诺德《文明与无政府状况》
  变革老是要碰到艰苦的,即使是由劣变优也是这样。
  ——[英国]塞·约翰逊《词典前言》
  进化不是一种力气,而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主意,而是一个法则。
  ——[美国]约·莫利《论让步》
  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法国]雨果《莎士比亚论》
  提高就是幻想的实现。
  ——[英国]王尔德《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
  鲁莽的变革是危险的,但更大的危险在于盲目保守。
  ——[美国]亨利·乔治《社会问题》
  智慧是美的,因为是创造;创造是美的,由于是智慧。
  ——[巴基斯坦]侯赛因《悲痛世代》
  生活就是变革,完美就是不断变化。
  ——[英国]亨利·约翰·纽曼《基督教教义的发展》
  一切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在于创造的刺激。
  ——[法国]罗曼·罗兰《罗曼·罗兰文抄》
  不管是好是坏,改革总有一定的辅助。
  ——[美国]欧文《旅行者的话》
  每次改造都会呈现一批偏激的狂人。
  ——[美国]西·罗斯福《1913年针对激进党的谈话》
  人具备动物所没有的东西——创造性、想像力。
  ——[美国]马克斯韦尔·莫尔兹《你的潜能》
  前进是生活的法令,不然人就不能称作为人。
  ——[英国]罗·勃朗宁《佩拉塞尔萨斯》
  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英国]约·斯·穆勒《论自在》
  莽撞的变革诚然危险;然而最危险的仍是盲目地保守。
  ——[英国]亨·乔治《社会问题》
  除了道德上的革故鼎新,其余所有改革都是徒劳无益的。
  ——[英国]卡莱尔《随笔集·谷物法之歌》
  首先因为危险,才有新的创造。
  ——[美国]托·库恩《迷信革命的构造》
  长进心是人的惟一标记,不是上帝的,也不是动物的。
  ——[英国]罗·勃郎宁《沙漠惨案》
  创造力的应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阿诺德《当代批驳的功效》
  人类之事,逆水行舟。
  ——[英国]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当今世界惟是最伟大的力量是变革的气力。
  ——[美国]卡尔·多伊奇《信徒》
  变革不会在一天内完成,也不会在一代实现。
  ——[法国]马丹·杜·加尔《蒂博一家》
  创造力是一种智力肌肉,乐意并且知道如何锤炼它,你也能施展出潜在的创造力。
  ——[美国]迈克尔·莱博夫《意识你的创造潜能》
  按部就班就是长眠不起,象征着死亡。
  ——[美国]奥利夫·霍尔姆斯《致威廉·詹姆斯》

(4) [韩非子五蠹]名人故事:冷酷的天才思想家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时韩国人,我国古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之为“韩子”、“韩非子”。他博学多能、思维敏捷、善于着述,堪称当时的大手笔,但他不善言谈,这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是制约个人发展的阻力。
  在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韩非忧国忧民,曾多次上书韩王请求变法图强,但都不被采用。于是他发奋着书立说,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文中,他比较了各国变法的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韩非在研究着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历史观,并且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的思想理论经后人编辑整理,辑成《韩非子》一书,流传至今。
  在《韩非子》一书中,寓言故事非常丰富,达340多个,风格幽默,语言浅近而意蕴深刻,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众生相的展示,这也是韩非寓言的一大成就。
  后来,秦王嬴政读到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为得到韩非,秦国发兵攻韩,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在秦国,韩非不但向秦王讲解自己的学说,还劝秦国攻打赵国保存韩国。这一观点为秦国李斯、姚贾等人陷害韩非提供了口实,使得很敬重韩非的秦王也产生了疑心,于是,将其下狱。不久,韩非被毒死狱中。
  当今之世,学非所用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当年在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毕业后却搞了行政,这算正常;学的法律,搞了新闻,学的金融,搞了教育,这也算正常。然而如果学的是悲天悯人的医术,却做了剁肉剔骨的屠夫,这就有点让人吃惊了!
  科幻片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某极端主义的天才科学家创造了一个力量强大的机器人,要以此来统治世界,屠杀人类。结果,自己反而被机器人杀死了。机器人说:“您要清楚,机器人是绝对服从创造者的命令的。所以,我首先要杀死您……”于是科学家惊慌失措地大喊着,被这个冷冰冰的机器毁灭了……好了,你应该已经明白,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韩非子。韩非子擅用比喻和寓言,本文就以他的笔法开头,以示怀念。
  他本是儒家学派顶级大师荀子的高徒,最后却成了冷酷残忍的法家;他强调尔虞我诈、利益至上的“法、术、势”,最后却惨死在欣赏并贯彻自己理论但妒忌自己才能的同班同学李斯手上。这个实用性影响了中国所有时代的大思想家,这个逻辑性超越了同时代所有高手的大散文家,这个下笔万言的口吃者,这个命运多舛的贵公子,像一颗曾经发出耀眼光芒的彗星,迅速地陨落和消失。但那无可匹敌的光,却一次次地使人们惊叹,感叹,嗟叹……韩非子的光,是冷光。

(5) [韩非子五蠹]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字词句段77


  中国作家作品
  (一)春秋时代
  1、《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着名篇目有《关雌》、《氓》、《伐植》、《硕鼠》、《七月》。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左传》是我国第1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二)战国时代
  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儿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此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6、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7、荀子,名况,字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8、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着作。
  9、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着作。
  10、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1、《故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6) [韩非子五蠹]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一)


为便于广大文言阅读者,学习者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常用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

【目录】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

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i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鄙

(1)名词。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

①鄙人。

(7) [韩非子五蠹]用人第二十七

原文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
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罪而不见伛剖背,肓者处平而不遇深谷,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古之人曰:“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故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君人者释三易之数而行一难知之心,如此,则怒积于上而怨积于下。以积怒而御积怨,则两危矣。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随绳而断,因攒而缝。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故上居明而少怒,下尽忠而少罪。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负二。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长侮偷快,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人主立难为而罪不及,则私怨生;人臣失所长而奉难给,则伏怨结。劳苦不抚循,忧悲不哀怜,喜则誉小人,贤不肖俱赏,怒则毁君子,使伯夷与盗跖俱辱,故臣有叛主。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而燕不用而鲁不附。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而亲他主。如此,则人臣为隙穴,而人主独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释仪的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夫人主不寒隙穴而劳力于赭垩,暴雨疾风必坏。不去眉睫之祸而慕贲、育之死,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不用近贤之课而外结万乘之交于千里,飘风一旦起,则贲、育不及救,而外交不及至,祸莫大于此。当今之世,为人主忠计者,必无使燕王说鲁人,无使近世慕贤于古,无思越人以救中国溺者。如此,则上下亲,内功立,外名成。  
译文   听说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赏罚分明,伯夷、盗跖就不会混淆。这样一来,黑白就分明了。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为公尽能来接受职务,依法尽力来担任职事。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完成他们的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承担兼职的责任。所以在国内没有心怀怨恨的祸乱,在国外没有像赵括那样轻敌冒进的祸患。明君使职事不相干挠,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争吵平息了,擅长的技能表现出来了,强弱之间就不会争胜,如同冰炭不在同一个器皿中一样,天下所有的人不得相互伤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
    放弃法术而凭主观办事,就是尧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要规矩而胡乱猜测,就是奚仲也不能做好一个轮子;废弃尺寸而比较长短,就是王尔也不能做到半数符合标准。假如中等才能的君主遵循法术。笨拙的匠人掌握规矩尺寸,就会万无一失了。做君主的能去掉贤人、巧匠也办不成事情的做法,奉行中主、拙匠都万无一失的做法,人们就会竭尽全力,功名也会建立起来。
    明君设立可以得到的赏赐,设立可以避免的刑罚。所以贤者奋力立功得赏而没有伍子胥那样的灾祸,不贤者少犯罪而不会遭到驼背被剖那样的冤枉刑罚,盲人处在平地而不会遇到深渊,蠢人过着安静的生活而不会陷入险境。这样的话,君臣之间的恩情就结下了。古人说:人心难以捉摸,喜怒难以猜中。”所以要用华表给眼睛当座标,用鼓声给耳朵传信息,用法制给人心作规范。做君主的放弃这三种容易的方法而用一种难以摸透的思想行事,这样办事,君主就会积怒,臣下就会积怨。用积怒的君主来驾驭积怨的臣下,君臣就都危险了。明君的标准容易看到,信约就能确立;他的教导容易懂得,说话就起作用;他的法制容易遵守,命令就会得到执行。这三方面都做到了,君主又没有私心,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如同看着标志来行动,随着墨线来下斧,根据锥孔来上针一样。这样一来,君主就没有滥施淫威的残酷,臣下也没有愚蠢笨拙的过失。所以君主明察而少怒,臣下尽忠而少罪。
    听别人说:“办事不出差错,就是尧也做不到。”而社会从没有平安无事的时候,做君主的不肯放手赏给臣下爵禄和富贵,就不能解救危亡的国家。所以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过去介子推没有爵禄,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割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君主乐于使臣下为公尽力,而苦于他们为私夺权;臣子安于量才录用,而苦于身兼二职。所以明君除去君臣苦恼的事,设立君臣快乐的事。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不考察大臣私下的活动,轻率地考虑重大的事情,过重地处罚犯轻罪的人,长期怨恨臣下的小错,经常侮弄臣下来取得一时的愉快,频繁地用恩惠来补偿给人造成的灾难,这就像砍断手臂而接上玉一样,所以天下有君位被篡的祸患。
    君主树立难以达到的标准,而去怪罪臣下没有达到,臣下就会产生私怨;臣下丢掉特长而去从事难以胜任的事情,心头就会积下怨恨。君主对臣子的劳苦不抚慰,忧伤不同情;高兴时连小人都称誉,对贤和不贤的人一律赏赐;发怒时连君子也诋毁,使伯夷和盗跖同遭侮辱;所以臣子中就有背叛君主的人。
    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燕人被憎恨,就不能尽力来求得功劳;鲁人被喜爱,但不能冒死罪去亲近别国君主。如果这样,臣子就成了缝隙一样的隐患,君主就会陷于孤立。用成了隐患的臣子去侍奉孤立的君主,这就叫危险。
    放弃靶子而胡乱发射,即使射中很小的东西也不算技艺高超;放弃法制而乱发脾气,即使大肆杀伐,好人也不会害怕。甲犯了罪,祸归于乙,怨恨就产生了。所以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实行赏罚,但不凭个人喜怒,所以圣人能达到治国的极致;建立刑法,但不逞私威杀人,所以奸人服罪。射箭中靶,赏罚得当,所以尧可复生,羿能再世。这样一来,君主就没有殷、夏亡国的祸患,臣下就没有比干剖心的灾难,君主高枕无忧,臣下乐于尽职,法术普遍地实行于夫下,恩德流传千秋万代。
    君主不堵塞缝隙而致于粉饰外表,遇到暴风骤雨就一定会坏事。不消除眼前祸患,却幻想孟贲、夏育为自己效死,不谨防内部祸患,却在边远地带加固城墙,不采用国内贤士的谋略,却去结交千里之外的大国,突然变故一旦发生,孟贲、夏育来不及解救,而结交的大国来不及赶到,灾祸再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在当今社会中,替君主忠心献计的人,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君主学燕王爱鲁人,不要使当代君主去仰慕古代的贤人,不要去指望善于泅水的越国人来救中原的溺水者。这样一来,君臣就能亲密无间,在国内建立功业,在国外成就威名。

(8) [韩非子五蠹]五帝本纪

解惠全 张德萍 译注
【说明】《五帝本纪》是《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所谓纪传体的“纪”就是指本纪。《史纪》共有本纪十二篇,以历史上的帝王为中心,上自黄帝,下至司马迁当时的帝王汉武帝,依次记叙了他们的言行政迹,同时也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本纪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编写的帝王简史或系统的编年大事记。本纪排在全书的最前头,历来被视为全书的纲,它保存了许多历代相传的历史资料,对于后人了解历史年代发展顺序有着重要的价值。纵观本纪十二篇,就思想内容来说,处处反映了司马迁的唯物主义史学观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往往是从客观史实出发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而不以个人好恶评价英雄的成败和朝代的兴衰;就艺术特色来说,最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适当,布局合理,详略有致,抓住重点,渲染抒情,在多数篇目中都有精彩之笔,人物真实,场面生动,感情饱满,或敬慕,或憎恶,或惋惜,或悲壮……《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专须)、帝喾(kù,酷)、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有些记载亦属言之有征,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线索或信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远古的传说开始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的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创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司马迁写作《五帝本纪》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点,如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并非不可以重笔描绘,但都只是平平带过,而把笔力集中到尧、舜二帝身上去。这或许有材料不足的原因,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黄帝开创,由尧、舜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帝王事业,又使历史事件与全篇的结构极其和谐。在叙写方式上,本篇开头对黄帝、颛顼、帝喾的记述,都是用叙述的口吻,侃侃道来;到了本篇的中心部分,则又利用了叙议结合,叙事中穿插对话的方式,既突出了尧、舜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政治家风貌,也烘托出为历代儒家所日夜思慕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气氛。五帝开创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开端,《五帝本纪》又是十二篇本纪的首篇。这篇本纪,在记事上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根基,在写作上又为以后各篇的铺展设下了伏笔。司马迁利用了连环锁的叙写方式,一环紧扣一环。如在写尧时提出舜,而重在写尧的知人善任;写舜时一方面继续扣紧对尧的叙写,一方面又突出了对舜的刻画,同时还带出了禹、契、后稷等,为以后各篇打下了基础。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里,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亲切称呼,“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早已成为鼓励人们贤能为善的有力口号。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pí,皮)、貅(xiū,休)、?(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 yù,薰玉)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

(9) [韩非子五蠹]说疑第四十四

原文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国者之必以仁义智能也。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
昔者有扈氏有失度,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39519.html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