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议论文 >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9篇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9篇

时间:2018-11-03 来源:议论文 点击:

【www.xjwk.net--议论文】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六部分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格式及注意点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
  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议论文阅读技巧
  【考点透视】
  议论文是表明观点、阐明道理的文章,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的一般考点有:(1)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寻找论点,弄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3)辨识理解论证方法;(4)理清议论结构;(5)把握文意、层意、段意;(6)理解论据选择的技巧;(7)品析揣摩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8)体会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特点;(9)理解中心句、支撑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0)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写作意图;(11)为观点寻找或补充论据;(12)立论与驳论的区别等。
  【技法指津】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了解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只有把握住议论的这些特点,在阅读时才知道从何入手,怎样去”读“。
  一、把握论点。
  阅读议论文,最关键的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大多数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论题,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作为论点的标题,一般是个表判断、表肯定的句子或短语。也有的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还有的文章,在行文当中或篇末提出中心论点。。
  二、弄清论据。
  阅读议论文,在抓住论点之后,还要弄清楚文中是用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事实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包括革命导师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此外,正确反映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经验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也属于道理论据。
  三、搞清论证方法及论证方式。
  搞清论证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中心论点。要搞清论证方法,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其次,还要明确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即立论和驳论。立论就是针对事物或问题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就是通过反对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点。在驳论文中,用到的论证方法还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及归谬法等。
  四、理清议论文的结构。
  阅读议论文,必须理清议论文的结构。立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也就是引论、本论和结论。议论文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出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五、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由于议论文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一种文体,因而它的语言往往有鲜明的个性,或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或剖析事理一针见血,或讽刺社会不良风气毫不留情。除了严密的逻辑性外,遣词造句也是颇费心机的,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特别提醒】
  考查议论文的阅读,一般也是从论题论点的提炼、论据的归纳概括、论证方法的使用、议论结构的梳理、议论文语言的品味等方面来考查。由于议论文的论点一般不会直接说出来,因此寻找和归纳论点往往有一定难度。论证方法的判别应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但当几种论证方法同时使用时,不要有所疏漏。议论文结构的梳理也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注意辨识它的结构形式。议论文的语言不像记叙文那样含蓄,因而理解上的难度要小一点。但议论文为了论证的严密,语言很有分寸感,有时正面说了,反面也说,要能辨清主要方面,不要主次不分。
  1、整体感知,把握论点,理清结构。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对某问题或某事物的看法、见解和主张。注意论点与论题的关系,论题是作者论述的话题,是文章所要论述的问题和对象、范围等,而论点是对这一论题的主张和看法。
  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一是在文章的开头。文章在开头就直接摆出论点,再直接论述或分几个分论点来论述,最后再总结。这样的结构属于总分总式结构。有时是先举事例,再由事例得出论点,再进一步论述。二是论点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文章前本半部分论述问题的一个方面。后半部分论述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中间用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综合表明作者的观点,这个过渡的句子就是中心论点。这样的结构多半是并列式,但如果后面的论述更深一层,则就是递进式。三是在文章的结尾。在文章的开头只提出了所要论述的话题,在文章中间提出了一些分论点,在文章结尾再总结,提出中心论点。这样的结构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分论点表达的意思是逐层加深的,其结构属于逐层深入递进式结构。有的文章没有用一句话摆出中心论点,那就需要认真分析文章讲了几层意思,然后再把这几层意思加以归纳概括。
  文章的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一般不用比喻句,很少用否定句式、反问句式,不会用设问、疑问等句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2、论据的归纳概括
  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议论结构的梳理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即考论证过程)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4、常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较……,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5、议论文语言的品味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中考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全文的一切论述,都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的,明确了中心论点,才能了解作者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寻找或概括中心论点:
  (1)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题目,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开头,有的文章在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逐层论述;中间,有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这种情况较少;结尾,有的文章通过论述,在文章结尾处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分清论题和论点。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它是一个范围。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看法和主张。论点应该是一个表述完整的判断句或表态明确的句子。
  (3)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材料包括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是用来阐述观点、为观点服务的,要么是由材料引出观点,要么是观点统率材料。所以,可以由二者的关系归纳概括论点。当然,有的议论文既有中心论点,还有分论点,那么有些材料就有可能是用来阐述分论点的,但所有的分论点都是阐明中心论点的。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驳论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驳论与立论一样,是一种议论和说理的方式。在进行驳论时,应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以理服人的原则。在一篇文章里,立论和驳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进行驳论,事先必须占有材料,对错误言论进行周密的分析,弄清它的症结所在,集中一点,才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是驳论的要领。驳倒了错误的论点,正确的论点才能确立起来。
  进行驳论,还要选准角度。如同打仗一样,进攻的角度选得不好,就不能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
  驳论的方法,最基本的仍然是摆事实、讲道理,立论的各种方法都可以在驳论中使用。
  驳论的一般方法包括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
  驳论点是就文章的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与相关基本原则冲突的部分进行反驳。
  驳论据是对文章的支撑--论据进行反驳,既可以直接反驳,也可以通过归纳论据中的谬误的办法反驳。
  驳论证是对文章的论证方式进行反驳,针对举例论证可以是找出例子与事实,情理不符的部分,针对排比论证,可以指出
  排比中不合理的部分,针对道理论证(马克思主义原理)可以采用哲学知识指出其错误的方法进行反驳。
  立论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立论有时是在破的基础上进行的,“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即此意。立论是议论重心,无论写什么样的议论文,都必须立论,驳斥别人的论点也是为了确立自己的论点。
  立论知识点总结
  立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过程。
  立论的论点要鲜明,要正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地以判断句方式表示;不能用“大概”“也许”“总之”等模棱两可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论点提出的位置依常见次序:可在标题上;可在文章的开头;可在文章的结尾;也可在文章的中间;也可由几个分论点总结归纳而成。
  在确定论点时,要注意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论题是先言他物,由他物为据引出论点。他物就是论题,是引出论点的依据。
  立论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立论的论证过程分为直接论证(摆事实归纳推理)和间接论证(讲道理演绎推理)两大类
  谈“线索”
  在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中,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这样,叙述的条理才会清楚、明晰。这个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东西,人们把它叫做“线索”。
  一、“线索”的概念及其作用
  在文章中,“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路德庆主编的《写作教程》,13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版)在文学作品中,线索是呈现在作品中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一系列发展着的相互关联的事件的脉络,即“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孙家富、张文明等编《文学词典》,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第11版)。这两个定义是分别从文章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角度来讲的。通俗地说,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俗话说:“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线索,“珍珠”就是材料或故事。
  古人论文说:叙事有种种不同,“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刘熙载《艺概》)。在一般文章中,线索的作用就是把一个个材料串联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作品中,线索的作用就是把足以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贯成为一个艺术整体。没有线索,材料、故事是零散的,就难以形成文章或文学作品。线索不确定,就无从谈结构。
  二、线索的种类和形式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线索,只是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有线索。任何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都至少有一条线索,有的则有几条线索。
  一般说来,内容简单、事件单一的文章或短篇文学作品大都只有一条线索,称为单线;而内容丰富、事件复杂的文章或长篇文学作品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称为复线。复线按作用不同,可分为主线、副线及明线、暗线等。
  由于事物的错综复杂、题材的千差万别以及作者思路的千变万化,所以,线索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叙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具体细腻地描绘出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月色,展示了偷得片刻自由的淡淡的喜悦,流露出终究无法摆脱的隐隐哀愁,抒发了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以榕树为线索,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抒发了浓烈的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了不忘故土养育之恩及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4、以象征性事物为线索。如巴金的《灯》以灯光为线索,通过对灯光的描写,抒发了追求光明的真挚感情,表达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抗战必定胜利的信心。。
  5、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柯岩的《汉堡港的变奏》以汉川号远洋货轮装载货物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为线索,通过叙述汉川号货轮全体船员取得装载和绑扎成套设备的胜利,从而轰动德国汉堡港,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动人故事,表现了贝汉廷船长与海员工人的爱国热情、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
  6、以游踪为线索。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以游踪为线索,采取移步换景的写法,开头从山外写起,概述天山的地理位置和迷人景色;主体部分列出四个小标题,具体描述山里的美景异物;结尾又回到山外,并抒发赞美之情。全文从山外写到山里,再从山里写到山外,通过描述天山的美景异物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热爱祖国边疆的深厚感情。
  7、以诗文语句为线索。如唐?的《琐忆》以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线索,通过回忆自己当年与鲁迅先生交往的7件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易近人而又爱憎分明的人格特点,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崇敬和感激之情。
  8、以时间变化为线索。如夏衍的《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生活的过程为线索,通过叙写包身工起床、吃粥、上工、放工等几个场面,表现了包身工们恶劣的住宿环境、饮食条件、劳动条件和所受到的种种侮辱和虐待,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滔天罪行,暗示了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推翻这一吃人制度,迎来黎明的曙光。
  当然,不是什么事物都可以随便作为叙述线索的,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或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可以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三、主线与副线
  长篇作品人物众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丰富、复杂,情节的安排往往是双线或多线发展的,但不管有多少线索,只能有一条是主线,起主导作用;其他线索只能做为副线,处于辅助地位。主线必须制约副线,副线必须紧紧围绕主线展开,并从不同侧面丰富主线,为突出主线服务。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宝玉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以众多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为陪衬,让许多条线索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网状的结构形式。作者把荣国府、宁国府和大观园划分为许多小的单位,然后随时抓住一些横的线索,把这些小单位连接起来,以便由一个生活场面转移到另一个生活场面。例如林黛玉进京,周瑞家的送宫花,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等,就像往返迥环的织布梭一样,带着读者走遍了贾家的大小庭院,会见了上上下下的各种人物,在贾家由盛而衰的各个时期,一次又一次地周览了它的全貌。书中写了无数生活小事,又写了一些较大的事件,如秦可卿之死,元春归省,叔嫂逢五鬼,宝玉挨打,大观园成立诗社,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探春理家等等。写日常生活小事的时候,往往分别刻划一些人物,写大事件的时候,往往把许多线索聚拢到一起,刻划许多人物。小事与大事穿插交错,每件事都有它的来龙去脉,连环相牵,毫不间断。书中事件虽多虽细,但不显得琐碎和重复,而且通过这些事件,众多人物性格得到反复的表现,越来越鲜明和饱满。
  四、明线与暗线
  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就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小栓治病的故事,暗线是夏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流血牺牲的故事。从表面上看,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好象是主线;而革命者夏瑜牺牲的故事是副线。但从本质上看,从创作意图上看,恰恰相反。作者直接(或正面)描写华老栓夫妇用人血馒头给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间接(或侧面)描写夏瑜这个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主义者英勇牺牲的事迹,是和作者当时战斗着的沉痛心情分不开的。同时,这样写也正确反映了当时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如果没有这条暗线(实际是作品的主线),主题就不会那么深刻了。这两个故事有内在的联系,并且极自然地揉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整体。两条线索的联系在于“药”(物的联系),两个故事的联系在于“人”(刽子手),最后又在于“坟”。这是悲剧的终结,因而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在坟上合起来了。它突出地批判了旧民主主义者脱离下层人民群众的局限性。
  当然,也有人认为,《药》的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副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还有人认为,《药》的明暗两条线索没有主次之分,一种理由是《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另一种理由是《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
  五、运用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离不开线索,但要运用得恰到好处。具体说来,运用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线索必须贯穿于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始终。不论是单线还是复线,都必须贯穿全文,不能有头无尾,也不能有尾无头,更不能中间断线。只有线索贯穿始终,故事的来龙去脉才能清楚,文章或作品的结构才能完整。
  其次,线索必须有机地集中起来。线索众多的长篇作品,能使生活画面更广泛地展开,能从多方面展示人物性格,完成人物塑造的任务,但运用得不好,则容易顾此失彼,杂乱无章,或主线不突出,或副线游离了主线,从而破坏了作品完整性。只有紧紧把握住线索,行文才能变化自如,作品才能浑然一体。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二:2009年中考议论文考点归纳及策略

  考点归纳一
  一、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直接从文中找出,或能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叙述。
  (一)寻找文章论点
  解题思路
  很多议论文的文章是直接指示型的,在原文中直接把观点表述出来。观点一般出现在如下地方:
  (1)标题
  在寻找议论文的观点的时候,首先要研究文章的标题,因为有些议论文的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把握标题,对于分析和把握文章的论点至关重要。题目本身是中心论点。
  (2)开头部分
  第一种情况:开门见山,直接把中心论点点出。如《静读是福》、《读书人是幸福人》
  第二种情况:引出论点。一些议论文是在初步议论之后,在第一段末尾或者第二、三自然段才摆出论点的,文章一开头先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并对这些事例或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事例引出:诗歌引出:现象引出:
  (3)结尾
  有些议论文将论点放在文末,先列举大量论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心论点。
  因此,我们找论点的顺序是标题——开头部分——结尾;当题目要求你找出某个段落的论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在段首找,再在段尾找,最后才去段落中间找。找出来之后再用本段的论据去检验它,看看是不是论据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那么就是分论点了。
  找论点还要注意五个分析:
  第一,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第二,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第三,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第四,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
  特别提示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文段中的句子作答。
  (二)提取文章论点
  题型示例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解题思路
  这类文章,论点并不明显,需要自己归纳总结。归纳论点有三个步骤: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概括论点。每一个自然段都在表达一个意思,有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紧密,构成一个共同的层次,会有一个层意,然后把层意提取出来,归纳一下,就形成了文章的论点。
  归纳论点要注意,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带有作者明显的倾向性),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我们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要用判断的形式,任何疑问的不确定的词语都不能使观点鲜明;常用“××是×××”、“××不是××”的句式。
  第二,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
  第三,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
  考点归纳二
  二、概括事实论据,或者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事实论技或道理论据。
  (一)概括事实论据
  解题思路
  这类考题常常针对某一个论点,请你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分析论据的作用
  题型示例
  (1)文中引用曹雪匠、贝多芬、诺贝尔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黑龙江省非课改实验区《跨越苦难》)
  (2)文章第⑥段引用和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三:2010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应试知识点


  语文应试知识点梳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四: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重要语句翻译(第三册)

  第三册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五:学习规划_1500字

  初二学习计划
  初二下学期的学习就是纠正初一的缺点,巩固初二的知识点,打下初三的理想基础。初二是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结合点。
  初二上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无论初二上学期的考试成绩是好是坏都已经是历史是过去,初二下学期到底该怎么学呢?
  新年之后,初二下学期的学习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冲刺。初二下学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知识范围更广,课程的内容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需要综合分析并加以推倒才能解除问题的最终答案,利用所学的识和曾经解过的题型,找出解题的方法,理清思路,迅速的将答案表达清楚,这一点对初二学生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初二是初中阶段的过期,课业负担重,学习特别累,随着课时和知识复杂程度的加重,如何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初二年级的学习?
  工具/原料
  一个良好、上进的心态。
  方法/步骤
  第一。主次分明,把握重点学科。
  数学、语文、英语、物理要作为重点来安排学习,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80%的精力要花在这些主课上。其他20%的时间留给其他的科目。初二时,每门主科应有一本课外辅导书,课外适当做一些练习题还是必要的。初二下学期除了听好课,还得多关心时事,如关注一些新闻等等,中考会涉及奥运的考点等。这些国家大事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关注一下。
  第二。学习生活时间合理安排。
  一般早晨是人的记性最好的时候,建议读英语,记单词。白天的自习课最好安排给数学、物理,这时候解题的效率高一些。其它的时间就要留给语文了,可以多读些课外书,遇到好文章和好的语段,就抄下来以积累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来就轻松多了。
  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克服以前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例如一些男生比较粗心、对简单问题过分轻视、学习热情不能长期保持等等,一些女生的学习上容易分心、不专心等问题。另外平时准备错误集锦本,遇到容易出错的问题就及时记下来。复习时就能有的放矢,有条不紊了。初中二年级抓孩子的学习习惯是第一位,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到初三的时候,孩子就相对容易冲刺上去。
  第四。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
  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有针对性地预习弱项课程,预习时要弄清下一节课的内容,其中哪些是清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不懂的,由此确定出听课的重点。课后进行总结,归纳出所讲知识的框架,然后做相关练习和辅导。
  第五。课后温习加巩固练习。
  每次听完课后,阅读一些相关的辅导资料,做一些相关的习题。现在的辅导资料很多,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情况的辅导书。在书店的辅导资料书架前大致阅读一些,感觉哪本适合自己就用哪一本。如果不会选择,可以咨询以下老师。如果有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有意识地提前了解的学习初三、中考的试题,并分项对相关中考题类整理,进行阶段性复习。初二物理要结合奥物的题目,系统了解初二物理下学期的知识点,并做相关的中考试题。
  结语:
  初二在一定程度上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相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逐渐区分开的一个学年。“好”与“差”在初二下学学期就能被具体的显现出来。
  初二下学期的学习情况是代表一个学生在本学年所付出的努力的客观体现,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是否端正、学习方法是否正确、以及对于主要知识点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等。在初二结束时,可以通过月考、期中、期末成绩让学生思考在即将到来的初三中,该怎样更好的提高自己才能在中考里取得出色的成绩,也可以了解自己在各科学习中哪方面还理解得不够深刻,要知道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都有可能会在中考被考察到,所以不能对任何一个掌握得不够的知识点轻言放弃。并且,初二下学期的成绩也可能会是将来所要报考的高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凭据之一,初二代表了初中学习的中间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稳定、初中前半段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所以一定要重视初二下学期的学习,考察自己基础阶段的学习情况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因为到了初三是没有时间再进行基础知识补充复习的。
  参考往年考进重点中学的学生情况总结:只要初二、初三的成绩稳定一直很平稳,预测中考正常发挥,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知识的过程,初二有计划的学习和生活,持之以恒一直坚持下去,再加上好的学习习惯,到初三的时候,孩子就相对容易冲刺上去,相信成功一定离你不远。
  
    初二:枫任任枫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六:08高考人大附中权威教师冲刺辅导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人民网教育频道的视频访谈,我们本次访谈的主题是:2008年高考语文名师冲刺辅导,在距离高考还不到80天时间,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沈献章老师,首先欢迎沈老师的到来,请和各位网友打一个招呼。
  沈献章: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接受人民网教育频道的视频访谈。
  主持人:沈老师,目前全国大概有10多个省份考生拿到考试说明,现在考生最关心如何根据考试说明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语文复习,我们在人民网教育频道的网站上征集了不少网友的提问,下面就先请您就这些提问给我们一一作答。这个阶段考生非常关心是下一个阶段我们复习应该从哪下手,如何能够把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利用好?
  沈献章: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做到明明白白的竞争者,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就是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知己”,就是说,高考的知识点我是否掌握了。这每一个考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和解题技巧我是不是具备了,我们头脑里要想,我不能带知识的盲点进考场。第二,这时我们要做到查漏补缺,温故知新。进入高三以来几次通考,本校的模拟考试,月考最重要的学习板块,这时我们要汇集起来,认真回头,另外每一次练习要回头梳理,把历次综合联系放在一起看。对答好高考这张试卷意义重大。温习时,不仅要查补知识方面的缺漏,还要方法技巧、审题得失、规律把握,速度的掌控以及时间的分配和认真总结。第三,要构建知识的网络。因为网络化的学科,是最便于提高学科能力的。它的特点是能够归纳、概括有条理,它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最快的提取,又可以最容易的最牢固的记忆,因为它是理解性的记忆。在使用时,容易由外界信息来组合,很快从大脑里把信息提取出来。因此高考复习备考一定要知识网络化,使知识点上挂下连、前后贯通。
  主持人:现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很悠远,所以成语的数量相当庞大,我们有一些考生在解答成语题时,觉得记忆非常困难,有一种“大海捞针”的感觉,现在时间不多了,他们想知道,作这种题有比较好的方法吗?
  沈献章:成语是我们高考必考题,它是最有语文特色的,但是成语也是高考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纵观全国十几年考试的难点,我们从六个方面特点,我们应该从六个方面来准备成语:一个是高考命题常常出在词意理解的错误上,在这个方面设置题,大多不是使用频率很高,也不是非常生僻,就是说限于常用和非常用,因为中学生掌握的成语有限,所以考到的成语不一定是你熟悉的。你看这样一个句子,“田先生生气了,涨红了脸,说,你们说的都是杯弓蛇影、纯属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杯弓蛇影”用到这个句子里是不一样,因为“杯弓蛇影”是把杯子里的蛇影错当做毒蛇,疑神疑鬼,它的同义词是庸人自扰,也并不是无中生有。所以这个成语,大家对这个真正意思是理解错了。
  主持人:是不是因为口语中,不是很常使用这样的成语,由于这样的现象导致同学们遇到这种成语时,感觉到比较生疏?
  沈献章:我们要记忆大量的成语,要积累,积累阅读也好,积累多时,你调用时,你就方便了,而且也准确了。
  第二个特点,高考命题常常考查的感情色彩的错误的认识。在成语里有很多成语意思是相近,但是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表示肯定和赞许,有喜悦的色彩,这是褒义词,有的表示否定或者贬斥,有厌恶的感觉,感情色彩不同,使用场合不同。因为成语在感情色彩上,细微的差别出题人会设计陷井。比如说“无所不为”、“处心积虑”、“趋之若鹜”这些都是贬义词,“雨后春笋”是褒义词。有一年全国高考题出这样一个题,“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那几个人就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就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这个意思是春雨过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用雨后春笋形容造假者多,这就不恰当了,因为这是褒义词,他是比喻新事物大量涌现,不能有来形容反面事物,后大家忽略了雨后春笋的感情色彩,就是因为他说食品场就多了,仅仅从多的角度来理解雨后春笋,而没有从感情色彩上理解,就落入陷井了。
  第三个特点,命题人常常成语适用对象上设置错误,因为有一些成语的意思是相近的,但是在使用范围上有细微的差别,或者使用对象上有差别。有的成语的意义轻,有的重。有的成语只可以跟这类词语搭配,有的跟那一类搭配,有的只适用于人,有的还可以适用于物,有的可以在所有的语境中使用,有的是只可以在一定语境中使用,如果不了解这些,在解题时就会容易出现差别。比如说“美轮美奂”,只可以形容建筑物,比如说赤手可热是形容气焰神圣,地洗心革面是针对人的,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继续向高层次、高水平攀登。这个成语就用错了,因为“洗心革面”是清除内心的罪恶,单从革面两个字感觉是改变刊物的质量是说得过去,但是整个成语意思来讲,就用错了,以因为洗心革面是彻底的悔改,刊物决定继续提高稿件的质量,这个对象是刊物,刊物不是人,它更没有悔改之意,所以这个成语用到这里就错了。
  我们既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同时还要看成语放在语境里是不是恰当。
  第四,望文生义的错误。比如说“不刊之论”,考生看,就是认为不能刊登的意思,其实这个“刊”不是刊登的意思,是修改的意思,古人的话,是把字写在竹简上,写错以后,弄刀把木简一削就可以了。这个刊右边是“干”右是立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橡皮擦,是修改的意思。“首当其冲”、“万人空巷”、“釜底抽薪”,都是这样从字面理解就错误了。最近我们海淀区考了一个题目,由于工作负担过重,收入差别过大,以至公司出现骨干员工跳槽的现象,这对那些人才力量不丰厚的公司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将影响公司的发展。釜底抽薪的字面意思出古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地方不是解决问题了,在这个语境里是一个雪上加霜。骨干员工跳槽了,本来就是工人少,又有人走了,的确是“雪上加霜”。
  第五个考查的成语错误是容易混淆的错误。比如说应接不暇,和目不暇给,这两个成语,非常容易混淆,应接不暇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一个是形容人事很多,应酬不过来,而目不暇给是形容东西多,眼睛看不过来,这个意思跟前面的第一层意思有相近,而跟应付不过来有差别比较大的意思,比如说耸人听闻和害人提问,耸人听闻是故意夸大,而骇人听闻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都支社会上发生坏事,这样的成语特别容易混淆,所以考察时要放到一起用心比较,看他们细微的差别在哪。
  第六,我们语言逻辑上的衔接错误。运用成语不仅要弄懂词意还要符合语法的规范和符合逻辑,不符合逻辑就前后矛盾,或者照应不当,我们在应用成语上常常犯逻辑上的错误,所以命题上常常从这个方面来设置陷井。比如说,有这样一句话“对新教材的修改,大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最后我想再补充几点,就全当是抛砖引玉吧”“抛砖引玉”是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这是谦虚的话,因为这是放在首先发言的场合,引出别人的意思,这时,是别人说完了,你最后说,还存在什么抛砖引玉呢?
  主持人:还有一些考生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一些疑问,比如说接下来请沈老师说一下诗歌鉴赏题的备考和建议?
  沈献章:我认为是三懂,一个是要读懂诗,二是要看懂题。三是要懂表达。就是说人家从哪个方面来提问,我来从哪个方面回答。
  读懂诗,就是说要注意抓诗歌的密码,我们说密码就这么几点,一个是题目,比如说,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半庙方塘一鉴开,云影天光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也感”这个标题是这首诗的诗眼,一定要从“观书”这个题目上,来理解这个诗的意思,不看标题,单看诗歌内容,就很难抓住一个主题,就是抓不住要点。所以要看标题。
  第二,抓注释,这样是命题,特别是为学生提供理解诗歌内容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肯定是在解题上对我们有帮助,比如说有一年高考题是,《塞上闻笛》中的“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这里的“梅花”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看的梅花,不是植物梅花。
  第三抓诗眼,比如说“一上高城万里愁”这个“愁”是这个诗的表现手法。比如说比喻,拟人、双关、烘托、寄景,抒情。
  第五抓意向,它实际上这是约定成俗的,比如说“鸿雁”、“杜鹃”、“杨柳”、“菊花”,一看“鸿雁”,我们就知道是书信的意向,“杜鹃”一般是跟悲哀联在一起,“杨柳”是送别,是依依不舍,“菊花”是高洁的。
  主持人:您能不能就诗歌的鉴赏常见体形给我讲解一下?
  沈献章:我们要读懂试题有这么几点,一个是问“是什么”,就是要求回答,使用到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了什么道理?,比如说,《观书有感》有两首诗,这两首诗用什么修辞手法,这两首诗各蕴含怎样的读书道理,这是直接题问是什么?第二个是为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是,要结合具体的分析来解说,比如说,有一年高考题,是考王维的一首诗,问第三句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前诗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个字是诗眼,第三问是这样描写好在哪,这就要求分析表达效果了,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回答,常常是,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提问你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法来讲它的好处。第四是怎么样,要求从手法角度来回答,比如说怎么表达。
  我们搞清楚前两个读懂诗歌,知道它怎么出题来考察,就是应该我们如何在回答问题,就是懂得表达,懂表达,不举一个例子,《咸阳城西楼远眺》第二、第三联更是被人称道,这首诗是千古名篇,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妙处。二三两联,诗歌的内容我们应该说是回答这两联在景物描写上,颇具暗示性,并且寄托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总说,这两联如何把景和情结合在一块,第二联是写风云变化,风声雨来,预示着社会动荡的暴风雨即将横扫晚唐。三联是写清宫汉阙,满目凄凉,鸟在凄凉的悲鸣,这时风、雨、太阳落山,鸟鹊躲藏起来,这都宣扬一种悲苦和惊慌不安的情况。我们知道,他写的是什么景,这个景里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借这个景物的凄凉,抒发对晚唐满腔的凄凉之情。
  主持人:在考生的答题过程中,他们觉得阅读是特别难以拿分的大项,但是在这个题中是不是也规律可遵循,是不是可以给介绍一下。
  沈献章:现代文阅读要抓规律,抓住规律才抓住要害。我可以用五个方面概括,第一个纵观全篇,把握主旨,考生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把全篇文章认真读一下,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和中心,这样从总体是把握这篇文章,高屋建瓴来看待这篇文章。大凡高考命题,总会是在主旨的考查上设置题目,有的是直接考主体,有的是间接考,有是放在选择题,有时主观题,所以把握主旨是最重要。
  主持人:这是第一遍读文章要达到的目的吗?
  沈献章:对,第二,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我们在第二遍读文章时,较划分层次,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如果有中心句你要画出来,如果这个段里没有中心句你认为是什么,你就简单写两个字,旁边,做一个旁批,把这篇文章的大致意思勾画出来。也许高考题不直接涉及这块,但是划分思路,理清思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主旨的把握。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综观全篇,划分层次,理清读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才能够解答后面的题目。如果我们把个事做好了,做后面的题就顺风行船,事半功倍,问题是我们有很多考生,看题,看文章觉得耽误时间,拿到文章,就走马观花看一遍,似懂非懂,就急于做后面的题,看到题干时,做着,一个是费时费力,我认为这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常常耽误时间。
  主持人:这个划分层次,和理清思路是不是也在第一遍读文章时,想抓住主旨时就开始做的工作。
  沈献章:对,要同时进行。
  第三,开始涉及到考题方面,筛选讯息,准确摘选,我阅读文章是把文章内容看得很清楚,这时五一看题干里,就很容易和前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以一看题干,题目设计什么段落,什么区域,我们就要找的对应的这些词语和语句,阅读题义一般是从文章中抽出几道题,所以答案是从显文里找,只要我们认真揣摩上下文眼,准确抓住关键的语句,大多数的题目,答案是可以在原文中抠出来的。
  主持人:您说在看问题时,可能需要在原文中找一些段落,这种寻找的有没有快速的方法,从中怎么读,有没有速读的方法?
  沈献章:第一遍读文章比较细致,文章的内容和要点心中有数,或者已经做上记号,这时看后面题时,很快就可以联系在前面,一看这题是什么意思,什么信息,很快就可以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词语和句子,而且筛选细节这个题,应该说比较简单,命题人不会设置很大的障碍。
  第四,要归纳整合,引申转换,这是难度最大的最大题,要求考生整合信息,要么要求我们概括归纳,甚至分析评价,这个比筛选信息难度大得多,比如说信息整合,对信息,在原文中,不是说是现成让我们一言看出来,可能是散在全文中,有时是隐性信息有时是显性信息,有时要找到,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有时在文章中没有现成,这需要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有一些要点,还要进行引申转换进行表述,所以,现代文大阅读,在这两个题上,应该说是一个难度最大的,我们不求得满分,但是可以得70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七:2013广州中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已发布)(12)



  (2)
  ①猛浪若奔、
  ②苔痕上阶绿、
  ③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
  ⑤更着风和雨
  ⑥黑云压城城欲摧
  (3)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参考答案】
  (1)做标记
  (2)通"贴"
  (3)给予
  (4)竭尽、用尽
  (5)意动用法,以……为亲
  【注】文言文实词解释考点,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如"故人不独亲其亲"的第一个亲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是名词,亲人。
  【备考建议】可以说近六年来中考文言实词的考点都没有变化,重点集中在上述四种实词类别,建议同学们有目的地做好归纳,针对性复习。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阅读
  题号
  知识点考察方式分值
  9词语解释选择题3分
  10句子翻译主观题4分
  11内容理解选择题3分
  9.【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动词,亲手;名词,手这个器官
  B.动词,担心,忧虑;名词,祸患,灾难。
  C.跟从,跟随。
  D.比得上;你。
  【备考建议】理解、记忆常考文言实词,注意课下的注解。
  10.【参考答案】(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注意关键词的解释及语句的通顺。援:引、提出。质:询问。
  【备考建议】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信"、"达"、"雅"。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留、补、调、删、换。
  11.【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乐",而不是求学之"精"。
  【备考建议】注重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文章中找到选项出处,再仔细对比分析。
  古诗词鉴赏
  题号
  知识点考察方式分值
  12(1)词语解释主观题2分
  12(2)思想感情主观题3分
  12.【参考答案】(1)了却:完成。可怜:可叹。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词语的理解。结合词句内容来分析即可。
  【备考建议】本词选自九年级上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因此同学们在复习古诗词时要回归课内,关注课下的注解。
  (2)【参考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题答题步骤:
  ①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句内容;
  ②概括诗句构成的图景或意境;
  ③分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备考建议】古诗词的思想感情题,既要求考生要理解诗句的内容,也要求结合诗句,知人论世,理解它所表达的情感。
  议论文阅读
  题号知识点考察方式分值
  13内容理解选择题3分
  14观点提炼选择题3分
  15词语含义主观题4分
  16概括题主观题4分
  17开放题主观题4分
  四(一)《三种诸葛亮》
  13、【参考答案】B
  【解析】题干"比较多的是……"与原文意思不符,以偏概全。文章第二段,"比如在云南……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文章第四段,"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
  14、【参考答案】A
  【解析】
  B、第七段第二行,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的还是因为他……。
  C、偷换概念,"误用马谡使长亭失守"是为了证明"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宜于过分加以夸大"。
  D、与原文不符,"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宁可多一些时候的诸葛亮倒也不坏"……"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
  13、14题【答题思路】
  ①直接根据中心论点找出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如13题A选项文章开头就有提到。
  ②注意选项的用词,是否与原文不符。比如13题B选项中的"比较多"就属于以偏概全。
  ③注意论点论据与材料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不能偷换概念。
  15、【参考答案】两个"诸葛亮"不一样:
  ①指存在于人们设想中,并被人们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
  ②指学习、效仿诸葛亮的后人。
  【答题思路】把握文章中心论点,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思考。注意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的观点一般是由点到面的,因此阅读时注意将深入挖掘。
  16、【参考答案】
  (1)、过于高傲自负,使旁人难以亲近。
  (2)、自以为是,遇到失败就消极落泪。
  【答题思路】
  1,注意分值,判断答案大致有几点内容。一般3分3点、4分两点。
  2,根据文章内容,按照"谁做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进行概括,注意信息不要遗漏。
  3,注意扣题。题目问"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因此回答时应该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17、【参考答案】
  我认为作者的身份、立场对于创设作品人物具有极大影响。陈寿是西晋史学家,因此更注重于对史实的真实记录,在他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精于政务但谋略一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他笔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文韬武略;甚至在京剧"借东风"中,为了舞台效果,诸葛亮的形象更为夸张,简直无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背景进行分析,结论能够更全面客观。
  【答题思路】围绕"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结论会有所不同"这个观点,结合文本,简要展开讲述,最后总结。格式:总(观点)+分析(结合文本)+总(重述观点)
  【变式题型】①你同意文中"……"观点吗?为什么?
  ②你身边的人是否能做到……(文中提及内容)?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③文中有两种以上观点,问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
  ④通读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某一句、某一段的感悟联想。
  记叙文阅读
  题号
  知识点考察方式分值
  18概括内容填空题4分
  19内容理解主观题4分
  20开放题主观题4分
  21形象分析主观题4分
  22写作手法主观题4分
  18.
  【参考答案】①舍钱救猫②归还猫意外获支票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概括内容的结合。难点在于准确精炼地将对应情节概括出来,考生易错点在于将每个情节独立概括,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行文的思路,最终导致前一情节与后一情节没有直接的联系。
  19.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1)老人"用手杖敲了三下地板",店主就走到老人身边。从这一细节里,你看到老人与店主的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关系熟络有默契,但是店主同时又非常敬重老人。
  【解析】本题考点是细节描写的作用,透过细节看人物的关系。本题难度较大,用准确的词语形容两人的关系不容易。
  (2)店主为什么说"那张支票无效"?除文中说店主认为"从他妻子去世后,这个老人精神错乱了"这一原因外,你觉得可能还有什么原因?
  【参考答案】①我仅仅用了100元从四个青年手中救回了猫。②店主说"只有傻瓜才认为一只猫值那么多钱。"③店主受到老人的嘱托,故意这么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信息提取与推断的能力。难点在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0.阅读故事,离不开想象。请你以老人的身份,把"老人跟店主耳语了几句"中"耳语"的内容写出来。(4分)
  【参考答案】你把这张支票给年轻人,并告诉他支票是无效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节间的逻辑联系,做题时要联系上下文。难度在于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易错点在于考生往往忽视联系上下文。
  21."我把支票对折,扔到柜台上,好让他扔掉。可是,我的内心告诉我把支票留下来"反映了"我"怎样的品格?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我"是一个崇尚精神但又不拒绝物质、矛盾、有侥幸心理的人。如文中当店主拿出支票时,"我吃惊地扬起眉毛",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我"救猫是出于自己善良的本性和对生命的尊重,没有想过因此而获得物质奖励,所以当店主给"我"支票时便是"吃惊"。而"扬起眉毛"则表现了"我"的惊喜。当"我"知道买船需要2500元时,又侥幸地打电话给银行查支票是否有用。
  【解析】围绕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在于准确地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22.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举一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及解析】本题相对较开放,围绕"出人意料"的写作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谈即可,如文中店主告诉我们老人"精神错乱",结尾处交代确是"经营大部分木材"的富有老人;被认为"无效"的支票,最后竟然是有效的;整个买船过程竟然是老人一手安排的。本题因出人意料的情节较明显,难度不大,但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分析过于简单,没有将"出人意料"表现在哪分析清楚。
  第三部分、写作
  题号
  知识点考察方式分值
  23命题作文主观题60分
  请以"出错"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600字以上;3、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评分标准:考阅卷老师人手一份!这个重要的表格,就是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从这个表格中,聪明的你都知道我们的中考作文都是怎么构成了吗?60分的作文满分分别由内容(25分)、语言(25分)、结构(6分)以及文面(4分)综合得来的。那么接下来,周彤老师将从这四大方面来为你分析今年的中考作文。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八:09中考语文知识点盘点之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知识盘点(议论文就是让人有所信)。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所表达的看法主张,是一个是非判断句。观点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例如: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论据:就是证明论点成立的依据和理由。包括事实论据(常用的是名人事例和历史史实,要求必须确凿典型)和理论论据(名人名言,马列理论、被实践验证的理论等)两种类型。
  论证:就是论据证明论点成立的过程和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和讲道理。此外也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等。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九:【精品推荐】2009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汇总_700字

 
1、 2009中考考点梳理一:语音---------------------------------------[点击查看详情]
2 、2009中考考点梳理二:文字---------------------------------------[点击查看详情]
3、 2009中考考点梳理三:书写---------------------------------------[点击查看详情]
4、2009中考考点梳理四:词语---------------------------------------[点击查看详情]
5、 2009中考考点梳理五:成语-------------------------------------- [点击查看详情]
6 、2009中考考点梳理六:修改病句--------------------------------- [点击查看详情]
7 、2009中考考点梳理七:句子排序----------------------------------- [点击查看详情]
8 、2009中考考点梳理八:诗文默写----------------------------------- [点击查看详情]
9 、2009中考考点梳理九:名著导读----------------------------------- [点击查看详情]
10 、2009中考考点梳理十:文学常识---------------------------------- [点击查看详情]
11 、2009中考考点梳理十一:语言表达-------------------------------- [点击查看详情]
12 、 2009中考考点梳理十二:语言运用------------------------------- [点击查看详情]
13、 2009中考考点梳理十三:语段综合考查-------------------------- [点击查看详情]
附:
  200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全国通用版本)
  2009届中考语文全真模拟测试卷一
  2009届中考语文全真模拟测试卷二
  2009年北京市中考预测题—语文及答案(一)
  2009年北京市中考预测题—语文及答案(二)
  2009中考考前最后一博:作文预测与指导(附例文)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22471.html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