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议论文 > 谢道韫咏絮文言文翻译10篇

谢道韫咏絮文言文翻译10篇

时间:2018-11-01 来源:议论文 点击:

【www.xjwk.net--议论文】

谢道韫咏絮文言文翻译篇一:《谢道韫咏絮》

原文: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①,与儿女辈②讲论文义。俄而雪骤③,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④。”兄女道韫(yùn)曰:“未若柳絮因⑤风起。”公大笑乐。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谢道韫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注释 内集①:将家中子女集合起来。 辈②:们。 骤③:突然。 差可拟④:大约可比拟。 因⑤:乘。 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

谢道韫咏絮文言文翻译篇二: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出自东晋诗人谢安的《咏雪联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谢朗)(谢道韫)
赏析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平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近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
清人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说诗

谢道韫咏絮文言文翻译篇三:《雪屋记》原文翻译及习题答案


【原文】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
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译文】

吴地有个叫徐孟祥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写文章,志行高洁,居住在光福山中。跟从他学习请教的人很多,他的声名悄悄地传遍了郡地。有官职和做过官的人来西山游玩,一定会去他家拜访。孟祥曾经用几根圆木条搭建屋架,上面用白茅草盖着,不做华美的装饰,只用白色的泥土粉刷内墙,看起来好像雪屋一样。(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一位姓卢的亲戚用古时的隶书给雪屋题了匾额,与孟祥交往的士大夫,用诗来歌咏它,让我为它作一篇记。

冬神掌管时令,草木消褪凋零,深冬的季节,天地之间聚积的冷空气,潮湿就会下雨,再遇寒冷就会下雪,雪缓缓地落下,千里之地都变成了白色,山林大地遍地覆盖,万物都被埋没看不见了,难道大地的生机不是几乎都停止了(吗)?谁知道生机反而寄寓在淹没的雪中。所以冬至的节气,出现在小雪之后,大雪之前,多次雨雪天之后天气会放晴一次。因为这个(原因),十二月有雪下,那么来年春天就会有收成,人也不会有生疹子的担忧。这时的雪,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洁白而值得我们推崇,大概还有孕育生机、消除灾祸的功效在里面。远古的人们,有的人在树上(筑巢)安家,有的人在洞穴里居住,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明的人建造房屋来居住,是希望免去(树居和洞居)这两种情况的忧患罢了,房屋刚开始出现时,不曾有后世华丽奢侈的装饰。孟祥学习古人读书,用白色的茅草建造房屋,不用华丽的装饰,难道孟祥是古代的人吗?现在又加上下雪,难道也是在表彰他高洁的志向品行吗?难道仅仅是这个原因吗?孟祥隐匿在深山而不被当世所用,处境艰难地位低下就像冰雪交加的寒冬;等到他把善行推及他人,有了建成房屋的打算,却又做得并不干脆,又像是雪有孕育生物消弭灾害的功效(一样),把屋命名为雪,难道不正确吗?至于打开这座雪屋所能看到的雪的样子,就从各位作者的描述中看得到,我没有空闲多加记录了。

【习题及答案】

杜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雪屋记

(明) 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
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 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 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韪:正确

【答案】A.

【解析】A项“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中的 “
造”是“造访”的意思,根据语境代入检验:雪屋的主人是徐孟祥,缙绅大夫只是来拜访他的雪屋。如果一个文言实词的解释是它最常见的现代汉语的组词,那么它十有八九是错误。这儿的造,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便是“建造”,再回归原文,“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建造房屋的是“孟祥”;而“相从而学问者甚夥”提示我们有很多人前来问孟祥学术上的事,故而此处“造”应为“拜访”之义。“韪”字属于陌生字,借助熟语“冒天下之大不韪”可知“韪”翻译为“正确”是正确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

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

【答案】C

【解析】“以”与“而”的用法作连词可以相通;“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引出对象;选C项。以,表目的是对的。“二者(
)患”最后一个是“之”,助词。前文是说太古人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在地下挖穴,这两种情况都有不利的地方,所以就造屋来居住,希望免受上面两种情况的危害。结合上下文可知“二者”为“巢于木”“处于穴”,“患”为“危害”,全句翻译为“圣人建造房子来居住,只是希望避免在树上、在洞穴居住的危害而已。”由翻译反推,第一空应填表目的的虚词,排除B.C.D
;“免乎”等同于“免于……”,正确;“二者之患”翻译为“二者的危害”;故确定答案为C。本题考得灵活新颖丰富,一道虚词题考了9个文言虚词,是本卷的最大亮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答案】D

【解析】先看对称,“如”与“又如”对称呼应,两处都应断开,排除A
、B;再看主谓:“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中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表结果,前后均做谓语,不应拆开,排除C项。最后确认:“而有成物之心”是指的有建成房屋的打算,中间不能断开,所以选D。古文断句,最基本的依据还是句子结构,一个分句一般就只一个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其次才是其他一些辅助性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对称分析,语法分析,标志分析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俭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着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答案】B.

【解析】
“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主语是“大雪”,“生物弭灾”根据对称分析,是“生出万物消除灾祸”的意思,“消除灾祸”的主语还是“大雪”而不是“孕育的生机”,对象错误。全句是说大雪有生出万物消除灾祸的功效,而不是“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故选B。文言理解归纳题,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本文的题目是《雪屋记》,叙说的对象是雪屋,“能消除灾祸”的对象也只能是“雪”。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4分)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3分)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

【答案】(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2)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

(3)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吴地有个叫徐孟祥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写文章,志行高洁,居住在光福山中。跟从他学习请教的人很多,他的声名悄悄地传遍了郡地。有官职和做过官的人来西山游玩,一定会去他家拜访。孟祥曾经用几根圆木条搭建屋架,上面用白茅草盖着,不做华美的装饰,只用白色的泥土粉刷内墙,看起来好像雪屋一样。(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一位姓卢的亲戚用古时的隶书给雪屋题了匾额,与孟祥交往的士大夫,用诗来歌咏它,让我为它作一篇记。

冬神掌管时令,草木消褪凋零,深冬的季节,天地之间聚积的冷空气,潮湿就会下雨,再遇寒冷就会下雪,雪缓缓地落下,千里之地都变成了白色,山林大地遍地覆盖,万物都被埋没看不见了,难道大地的生机不是几乎都停止了(吗)?谁知道生机反而寄寓在淹没的雪中。所以冬至的节气,出现在小雪之后,大雪之前,多次雨雪天之后天气会放晴一次。因为这个(原因),十二月有雪下,那么来年春天就会有收成,人也不会有生疹子的担忧。这时的雪,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洁白而值得我们推崇,大概还有孕育生机、消除灾祸的功效在里面。远古的人们,有的人在树上(筑巢)安家,有的人在洞穴里居住,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明的人建造房屋来居住,是希望免去(树居和洞居)这两种情况的忧患罢了,房屋刚开始出现时,不曾有后世华丽奢侈的装饰。孟祥学习古人读书,用白色的茅草建造房屋,不用华丽的装饰,难道孟祥是古代的人吗?现在又加上下雪,难道也是在表彰他高洁的志向品行吗?难道仅仅是这个原因吗?孟祥隐匿在深山而不被当世所用,处境艰难地位低下就像冰雪交加的寒冬;等到他把善行推及他人,有了建成房屋的打算,却又做得并不干脆,又像是雪有孕育生物消弭灾害的功效(一样),把屋命名为雪,难道不正确吗?至于打开这座雪屋所能看到的雪的样子,就从各位作者的描述中看得到,我没有空闲多加记录了。

谢道韫咏絮文言文翻译篇四:《张溥嗜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溥嗜学

【原文】

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倾利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本文又名:《温额外·温录斋》。

【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用手亲自抄写,抄完朗读一遍,马上烧掉,再抄写,这样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满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敏捷,各方人士向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阅读训练】

1、 解释:(1)已: ;(2)焚: ;(3)是: ;(4)钞: ;(5)草: ;(6)毫:

2、 翻译:(1)日沃汤数次:

(2)俄顷立就:

3、文中两处“名”字的词性和意思有何不同?① ②

参考答案

1、 解释:(1)停止,完成;(2)焚烧;(3)这样;(4)通“抄”,抄写;(5)草稿;(6)毛笔

2、 翻译:(1)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几次。 (2)一会儿马上完成。

3、动词,命名、提名 ?名词,名声

【注释】

(01)嗜(shì ):爱好

(02)钞:通“抄”,抄写

(03)已:停止,完

(04)一过:一遍

(05)即:就

(06)焚:烧

(07)如是:像这样。是:这样

(08)始:才

(09)管:笔管

(10) 皲(jūn):冻裂

(11) 沃:泡浸

(12)汤:热水

(13)名:命名

(14)斋:指书房

(15)征索:索取

(16)草:草稿

(17)毫:毛笔

(18)俄顷:一会儿

(19)就:完成(靠近)

(20) 以故:因为这个原因

(21)名:名气

(22)录:抄写

【道理】

表达了张溥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也表达了张溥很有才华的精神。

【启示】

(1)我们要学习张溥,勤奋学习,认真刻苦。

(2)只要像张溥这样以学习为乐,就能达到这种求学的境界。

(3)努力,兴趣加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谢道韫咏絮文言文翻译篇五:文言文《商於子驾豕》译文注释翻译及阅读答案


商於子驾豕

原文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

1、商於(wū)子:作者虚构的人物。

2、犊:小牛。

3、以:用。

4、乃:于是,就。

5、豕(shǐ):猪。

6、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7、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

8、尤:责备。

9、过:犯错(此时为动词)。

10、当:应当。

11、以:用。

12、以:凭借。

13、其:代(牛的)。

14、之:结构助词,的。

15、淖(nào):烂泥。

16、以:用。

17、几:差不多,几乎。

18、诏:告诉,告诫。

19、以,:以为,认为。

20、服田:驾牲口耕田。

21、犹:如同。

22、牧:统治、管理。

23、以:以为,认为。

24、以:用。

25、顾:回头看。

26、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

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 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 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却发怒还不搭理我,是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原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人。”

主题思想:

商於子对国家现状很不满,认为国君不能任用贤人来治理国家,于是想办法要奉劝国君和宁毋子。

这是一篇讽喻性小品文。作者借古喻今,把朝廷任用无德无才的用人充当地方官吏比作是驾驭猪耕田,形象生动地抨击了统治者不用贤人这一社会问题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谢道韫咏絮文言文翻译篇六:文言文翻译《爱莲说》

      《爱莲说》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

谢道韫咏絮文言文翻译篇七:《疑人窃履》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 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文中的友人是个____ 的人,因为____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友人来过( )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3.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逐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行者休于树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知错就改 当他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立即就主动上门向“楚人”道歉,请求对方原谅

2、①D;②A。

3、B.

4、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楚人)恰好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

5、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注释:

昔:曾经,从前。

于:在。

窃:偷。

履:鞋子。

归:返回。

适:恰好,恰逢。

使:命令、派遣。

市:买。

肆:店铺。

私:私吞。

以:拿,把,用。

他日:另一天。

过:拜访,探访。

骇:吃惊。

固:本来,原来。

果:果然。

然:这样。

绝:断绝。

逾:过了。

暴:暴露,显露。

踵:到,走到。

谢:道歉。

缪:通“谬”,错误,荒谬。

罪:罪过。

而:就。

直:同“值”,价值。

遂:于是,就。

知:了解。

进:交给。

翻译:

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以上就是查字典诗词网小编整理的“《疑人窃履》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也请大家继续支持查字典诗词网,如果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随时和小编交流探讨qq:2757920787,也可以加入查字典诗词群486142169,和同学们一起共同参考讨论。

谢道韫咏絮文言文翻译篇八:《宋史郭浩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 ,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
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

谢道韫咏絮文言文翻译篇九:《义田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义田记》作者钱公辅,文章通篇以”义“字作线眼,旨在表彰范文正公自奉俭约,购置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的高风义行。

义田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靠近)郭(外城)常稔(rěn,谷物成熟)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去世),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收敛尸体),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逮:达到

B.公虽位充禄厚 充:高

C.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觞:酒杯

D.独高其义 高:推崇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所入,给其所聚 B.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作《师说》以贻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晏子为近之 D.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何以伐为? 今存其本不忍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义田的作用、管理方式及具体养济之法。作者写这些繁琐的事情,简洁利落,有条不紊,无形中正体现出范仲淹设置义田,是何等悉心尽力,郑重其事。

B.文章主要运用三组对比:一是范仲淹自己“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与族人受到救济而生活安定相对比;二是与古人晏婴相对比;三是与一毛不拔的当代公卿、大夫、士相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了范仲淹设置义田“好施予”的美德懿行。

C.末段称颂范仲淹“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而偏偏只取他设置义田一事来写,“独高其义”,这也是把他平生的大功大业,与设置义田这件小事作对比,从而更加突出这件事不寻常的意义。

D.第二段,先追叙范仲淹早有此志,补充说明设置义田之因。接着写子孙们能够“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这是画龙点睛之笔。后面三段大发议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在引古叹今的大开大合中波澜起伏。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4分)

(2)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4分)

(3)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4分)

参考答案:

16.C依据语法,判断此处为动词,(罚)饮酒。

17.D其:代词,那,那些(A以:上句,介词,表对象,用;下句,连词,表目的,用来。B之:上句,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下句,结构助词,宾前标志。C为:是,表示判断。为,句末语气词)

18.D(第二段在写子孙们能够“承其志”之后,笔锋一转,谓范仲淹“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与义田中“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前后对照,紧接着写“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二句,这儿才是画龙点睛之笔。)

19

(1)购置临近城邑常年丰收的千亩田地,叫做义田。(置、负郭、常稔,各1分,句意1分)

(2)从前晏婴坐破车驾瘦马,桓子说:“你这样做是隐藏国君的赐予啊!”(敝、羸、隐,各1分,句意1分)

(3)官府供给粮食这样充裕,朝廷俸禄这样优厚,都停留在一己私欲罢了。(廪稍、厚、止,各1分,句意1分)

附加:

译文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帐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古时候晏平仲乘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这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啊。”晏子回答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挨饿受冻的;齐国的士子,等待我的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主的赏赐呢?”于是齐君使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饮酒。我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君了解贤者,而桓子能认错服义。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先说父系亲族,后说母系亲族,再说妻子的亲族,最后才提到关系疏远的贤者。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作为接近于这一点啊。现在从范文正公的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是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啊。他施行的规模的久远和全面,恐怕是要超过晏子的。

啊!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的雄伟,车驾的华丽,歌妓的众多,妻儿的富有,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的充裕,享用的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其它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

范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业迹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代一定会有史官记载的,我可以不用赘述了。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

注释

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

咸:都

屏:弃,指丢了官。

服义:在正确的道理或正义面前,表示心服。这里指桓子受觞而不辞。

廪稍:公家给予的粮食。

沟中瘠:指饿死在沟渠中。瘠,通“

谢道韫咏絮文言文翻译篇十:文言文阅读《张中彦》附答案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少以父任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授彰武军承宣使,为本路兵马钤辖,迁都总管。
宋将关师古围巩州,与秦凤李彦琦会兵攻之。王师下饶风关,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抚辑新附。师还,代彦琦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今秦州是也。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帅秦凡十年,改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
朝廷以河南、陕西赐宋,中孚以官守随例当留关中。熙河经略使慕洧谋入夏,将窥关、陕,中彦与怀庆赵彬会两路兵讨之,洧败入于夏。中彦与兄中孚俱至临安,被留,以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
皇统初,恢复河南,诏征中彦兄弟北归,为静难军节度使,历彰化军、凤翔尹,改尹庆阳,兼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帅府怒其专决,劾奏之,朝廷置而不问。秩满,转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未几,致仕,西归京兆。明年,起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 (节选自《金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中彦领兴元尹领:兼任 B.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当:阻挡
C.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竟:最终 D.所司皆依违不决决:判决
5.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表现张中彦公正严明的一组是(3分)( )
①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②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③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 ④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⑤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②④⑥D. 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中彦最初在宋朝为官,但是后来投降了金朝并被委以重任,同驻守在秦凤的李彦琦联合进攻宋军,并攻陷了金、洋等多个州郡。
B.张中彦在任秦凤经略使的时候展示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能够准确根据地势的有利形势修筑城堡,使自己在防守中有险可据。
C.在金朝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朝之后,张中彦和兄长一起归附宋朝并在宋朝任职,直到后来金兵恢复河南,张中彦兄弟被迫又回到金朝。
D.张中彦在处理同羌族的关系方面很有威信,他亲自约见羌族四位酋长,顺利同其约定招降办法,很快解决了四族不服管辖的事情。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5分)
(2)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5分)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17582.html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