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诗词鉴赏 > 推荐 > [哲理散文精选]经典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精选]经典哲理散文

时间:2019-07-03 来源:推荐 点击:

【www.xjwk.net--推荐】

经典哲理散文来自热点推荐。



经典哲理散文第1篇


《记住回家的路》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 。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 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 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 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 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 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 ,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 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 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 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 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 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 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 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 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 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 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 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 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 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 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 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 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 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 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1998?5
  
  <<人与书之间>>
  
  弄了一阵子尼采研究,不免常常有人问我:"尼采对你的影响很大吧?"有一回 我忍不住答道:"互相影响嘛,我对尼采的影响更大。"其实,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 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这就的确存在人与他所读的书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我眼中 的尼采形象掺入了我自己的体验,这些体验在我接触尼采著作以前就已产生了。
  
   近些年来,我在哲学上的努力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要突破学院化、概念化状
  态, 使哲学关心人生根本,把哲学和诗沟通起来。尼采研究无非为我的追求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学 术表达方式而已。当然,我不否认,阅读尼采著作使我的一些想法更清晰了,但同时起作用 的还有我的气质、性格、经历等因素,其中包括我过去的读书经历。
  
   有的书改变了世界历史,有的书改变了个人命运。回想起来,书在我的生活中并无此类戏剧 性效果,它们的作用是日积月累的。我说不出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也不太相信形形色 色的"世界之最"。我只能说,有一些书,它们在不同方面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在我的心 灵历程中留下了痕迹。
  
   中学毕业时,我报考北大哲学系,当时在我就学的上海中学算爆了个冷门,因为该校素有重 理轻文传统,全班独我一人报考文科,而我一直是班里数学课代表,理科底子并不差。同学 和老师差不多用一种怜悯的眼光看我,惋惜我误入了歧途。我不以为然,心想我反正不能一 辈子生活在与人生无关的某个专业小角落里。怀着囊括人类全部知识的可笑的贪欲,我选择 哲学这门"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这门不是专业的专业。
  
   然而,哲学系并不如我想像的那般有意思,刻板枯燥的哲学课程很快就使我厌烦了。我成了 最不用功的学生之一,"不务正业",耽于课外书的阅读。上课时,课桌上摆着艾思奇编的 教科书,课桌下却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等,读得入迷。老师 课堂提问点到我,我站起来问他有什么事,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说来惭愧,读了几年哲学 系,哲学书没读几本,读得多的却是小说和诗。我还醉心于写诗,写日记,积累感受。现在 看来,当年我在文学方面的这些阅读和习作并非徒劳,它们使我的精神趋向发生了一个大转 变,不再以知识为最高目标,而是更加珍视生活本身,珍视人生的体悟。这一点认识,对于 我后来的哲学追求是重要的。
  
   我上北大正值青春期,一个人在青春期读些什么书可不是件小事,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 者构成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其影响毕生不可磨灭。幸运的是,我在这三方面遭遇俱佳, 卓越的外国文学名著、才华横溢的挚友和优美的燕园风光陪伴着我,启迪了我的求真爱美之 心,使我愈发厌弃空洞丑陋的哲学教条。如果说我学了这么多年哲学而仍未被哲学败坏,则 应当感谢文学。
  
   我在哲学上的趣味大约是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文学与人生有不解之缘,看重人的命运、个 性和主观心境,我就在哲学中寻找类似的东西。最早使我领悟哲学之真谛的书是古希腊哲学 家的一本著作残篇集,赫拉克利特的"我寻找过自己",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的"未经首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犹如抽象概念迷雾中耸立的三座灯塔,照亮 了久被遮蔽的哲学古老航道。我还偏爱具有怀疑论倾向的哲学家,例如笛卡儿、休谟,因为 他们教我对一切貌似客观的绝对真理体系怀着戒心。可惜的是,哲学家们在批判早于自己的 哲学体系时往往充满怀疑精神,一旦构筑自己的体系却又容易陷入独断论。相比之下,文学 艺术作品就更能保持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并不孜孜于给宇宙和人生之谜一个终极答 案。
  
   长期的文化禁锢使得我这个哲学系学生竟也无缘读到尼采或其他现代西方人的著作。上学时 ,只偶尔翻看过萧赣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因为是用文言翻译,译文艰涩,未留下 深刻印象。直到大学毕业以后很久,才有机会系统阅读尼采的作品。我的确感觉到一种发现 的喜悦,因为我对人生的思考、对诗的爱好以及对学院哲学的怀疑都在其中找到了呼应。一 时兴发,我搞起了尼采作品的翻译和研究,而今已三年有余。现在,我正准备同尼采告别。
  
   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耽得太久也会腻味的。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 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在这路途上,人与书之间会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 恋,反目,共鸣,误解,其关系之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给人生添上了如许情趣。也许 有的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笃,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 贞专一的爱情。倘若临终时刻到来,我相信使我含恨难舍的不仅有亲朋好友,还一定有若干 册知己好书。但尽管如此,我仍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受染太 深,丧失了我自己对书对人的影响力。
  
   1988?5
  <<孔子的洒脱>>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 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 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 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
  以用 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 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 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 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 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 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 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 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 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 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 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 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 ,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 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 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 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 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 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 "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 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 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 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 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 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 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 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 ,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可以放 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点 不洒脱呢?
  
   1991?8



经典哲理散文第2篇


名家散文很多,推荐几部余秋雨的散文
  
  1.《山居笔记》 1995年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2.《霜冷长河》 1999年
    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3.《千年一叹》 2000年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
    4《行者无疆》 2001年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
    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
    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
    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
    5.《借我一生》 2004年
    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
    6.《笛声何处》 2004年
    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在《笛声何处》当中,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的文化的视角、散文的风格,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的文化。余秋雨称,《笛声何处》的创作准备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经典哲理散文第3篇


老舍的《又是一年芳草绿》,都短篇的,也比较符合。
   刘墉个人觉得《不是我教你诈》之类比较适合他的分格,但他也有些美文
   我很喜欢的是李燕杰的散文,他的《生命在高处》绝对符合你的要求,是本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别具一格的写了人生感悟,诗意的生活~~~写真善美,写~~~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什么也不错。像《朱自清散文》(抒情多),《尼采散文》(哲理多),还有些名家散文合集外面很多,《中华散文精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佳作选》,《***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很多的,可以看看。



经典哲理散文第4篇


  最苦与最乐
    背影
    荷塘月色
    匆匆
    五峰游记
    又是一年春草绿
    五四断想
    秋夜
    芭蕉花
    渐
    故都的秋
    钓台的春昼
    我所知道的康桥



经典哲理散文第5篇


  <有一种美丽叫放弃>
    一次默默的放弃,放弃一个心仪却无缘份的朋友;
    放弃某种投入却无收获的感情;
    放弃某种心灵的期望;放弃某种思想。
    这时就会生出一种伤感,然而这种伤感并不妨碍自己去重新猹始,
    在新的时空内将音乐重听一遍,将故事再说一遍!
    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告别与放弃,它富有超脱精神,因而伤感得美丽!
    曾经有种感觉,想让它成为永远。
    过了许多年,才发现它已渐渐消逝了。
    然后才懂:
    原来握在手里的,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拥有的;
    我们所拥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铭刻在心的!
    其实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的放弃!
  
    世间有太多的美好的事物。
    对没有拥有的美好,我们一直在苦苦的向往与追求。
    为了获得,而忙忙碌碌。
    其实自己真正的所需要的,
    往往要在经历许多年后才会明白,甚至穷尽一生也不知所终!
    而对已经拥有的美好,我们又因为常常得而复失的经历,而存在一份忐忑与担心。
    夕阳易逝的叹息、花开花落的烦恼、人生本是不快乐的
    因为拥有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失去,
    而放弃的时候,我们也许又在重新获得。
    对万事万物,我们其实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把握。
    如果刻意去追逐与拥有,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
    所以生命需要升华出安静超脱的精神。
    明白的人懂的放弃,真情的人懂的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
  
    “我不是因你而来到这个世界,却是因为你而更加眷恋这个世界!
    如果能和你在一起,我会对这个世界满怀感激,
    如果不能和你在一起,我会默默的走开,
    却仍然不会失掉对这个世界的爱和感激。
    感激上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上帝所创造的一首诗!”
    生命给了我们无尽的悲哀,也给来我们永远的答案。
    于是,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
    不管红尘世俗的生活如何变迁,
    不管个人的选择方式如何,
    更不管握在手中的东西轻重如何,
    我们虽逃避也勇敢,虽伤感也欣慰!
    我们像往常一样向生活的深处走去,我们像往常一样在逐步放弃,又逐步坚定!
  
    在这里给你推荐几篇很美的哲理散文
  
    拥抱冬天
  
    秋已去,冬伊始,面对冬天,你可否畏惧,寒气逼来,你愿意低头?是否还怀念春天的温暖;是否还回味夏天的火辣;是否还思念秋天的萧瑟。面对咆哮的狂风,你是否是唉声叹气,勉强接受?做一回蒲松龄笔下的鬼魅,放下功名利禄,放下爱恨情仇,去拥抱冬天,与意志携手攻克难关。
  
    有位寺院主持在讲经时曾经这样说过:何为向上,只有放下。人生的旅途艰难莫测,即短暂又匆忙,背着包袱怎能欣赏到旅突地美景?又怎能实现灵魂深处的渴望?一席话,将人生诠释得天高云淡。那我们又何不就像主持所的那样做:轻轻地松开双手,放下那把为你遮风挡雨的伞,张开双臂,扬起脸,用微笑去迎接暴风雨的来袭。纵使你有多少不舍……
  
    但放下并不意味着放弃,放下是为了更好的进取,放下诱惑,舍弃拥有,脚步就会变得轻盈,心胸就会变得宽广。
  
    当暮色笼罩四野,灌满天际,没有月光,没有星点时,你心中还有失落吗?如果有,别担心只需将你的心扉向着旷野开,目送夜晚的离去……当黎明的曙光划破夜幕时,你成功地拥抱了冬天,拥抱了你心灵深处从未被挖掘过的忧伤、痛楚。在这时,你便可以将它永久的寄存在记忆中最高的山峰……
  
    冬天过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很重要 (毕淑敏)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
  
    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这具美好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人类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先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
    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
  
    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像,像雾蔼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无法附丽地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人他们的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便太平洋为之涨潮。
  
    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做关的肋骨,心房裸露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
    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唯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时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他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了。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沓的贺卡。轮到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
  
    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
  
    我很重要。
  
    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地跳动。
  
    我很重要。
  
    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每一片叶子都很重要,对于一个孕育中的胚胎,每一段染色体碎片都很重要。甚至驰骋寰宇的航天飞机,也可以因为一个油封橡皮圈的疏漏而凌空爆炸,你能说它不重要吗?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



经典哲理散文第6篇


西方三大经典哲理散文:
  《蒙田随笔集》[法]蒙田/著
  《培根人生论》[英]培根/著
  《帕斯卡尔思想录》[法]帕斯卡尔/著
  
  这三本书并称“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其中《帕斯卡尔思想录》在未完稿时,作者帕斯卡尔便不幸逝世。



经典哲理散文第7篇






经典哲理散文第8篇


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文。
  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文。
  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分为:经典哲理散文,爱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谊哲理散文。
  
  经典哲理散文,爱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谊哲理散文。其开头没有鲜明开头,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加以评论总结。哲理散文一般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之外,还具有行文对仗的特点,十分有韵味,不仅余音绕梁,而且内容丰富,比起哲理诗歌、记叙文、议论文来,语言优美。



经典哲理散文第9篇


蝴蝶的种子
  
  我在院子里,观察一只蛹,如何变成蝴蝶。
   那只蛹咬破了壳,全身湿软地从壳中钻了出来,它的翅膀卷曲皱缩成一团,它站在
  枝桠上休息晒太阳,好像钻出壳已经用了很大的力气。
   它慢慢地、慢慢地,伸直翅膀,飞了起来。
   它在空中盘桓了一下子,很快地找寻到一朵花,它停在花上,专注、忘情地吸着花
  蜜。
   我感到非常吃惊,这只蝴蝶从来没有被教育怎么飞翔,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去吸花
  蜜,没有爸爸妈妈教过它,这些都是它的第一次,它的第一次就做得多么精确而完美呀!
   我想到,这只蝴蝶将来还会交配、繁衍、产卵、死亡,这些也都不必经由学习和教
  育。
   然后,它繁衍的子孙,一代一代,也不必教育和学习,就会飞翔和采花了。
   一只蝴蝶是依赖什么来安排它的一生呢?未经教育与学习,它又是如何来完成像飞
  翔或采蜜如此复杂的事呢?
   这个世界不是有很多未经教育与学习就完美展现的事吗?鸟的筑巢、蜘蛛的结网多
  么完美!孔雀想谈恋爱时,就开屏跳舞!云雀有了爱意,就放怀唱歌;天鹅和娃鱼历经
  千里也不迷路;印度豹与鸵鸟天生就是赛跑高手。
   这些都使我相信轮回是真实的。
   一只蝴蝶乃是带着前世的种子投生到这个世界,在它的种子里,有一个不可动摇的
  信念:
   “我将飞翔!我将采蜜!我将繁衍子孙!”
   在那只美丽的蝴蝶身上,我看到空间的无限与时间的流动,深深地感动了。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补充:
  圆通寺与冰淇淋
  
   到圆通寺的大殿拜怫,在我右边拜佛的是一位中年的妇人,很虔诚地在那里顶礼。
   我也专心地拜着佛,突然听到右边传来劈啪两声巨响,回过神来,发现右边的妇人
  正打着小孩的耳光,由于用力极猛,连静寂的佛殿都回响着嗡嗡之声,我看着孩子的左
  右脸颊浮起十个鲜红的指印。
   “你没看见妈妈在拜佛吗?你这个死囡仔哺,要吃冰淇淋不诲等一下吗?不吃会死
  吗?气死我!气死我!”那妈妈涨红着脸,几乎发抖地说。
   原来是圆通寺外有小贩卖冰淇淋,看来只有七八岁的小孩挡不住诱惑,来向正在拜
  佛的母亲要零用钱。
   拜佛的母亲的反应大出我的意料之外,但被打的孩子的反应更令我吃惊,他双手抚
  脸、咬牙、瞪着怨恨的眼睛以忍住泪水,愤愤地说:“你先让我吃冰淇淋,等一下再拜
  佛也不会死!”
   说完,孩子一转身冲出大殿,发抖的母亲发狂了,顺手抄起放在墙边的木板,追了
  出去。
   我跟出去,看到一对母子顺着石阶追逐,竟追了数百公尺,最后消失在山下。
   这时,我才听见石阶下卖冰淇淋小贩的叭不——喇叭声。
   我已无心拜佛,坐在庭中的大石头上思维,如果我正在拜佛,我的孩子来向我要冰
  淇淋,我会有什么反应,我想我会停止拜佛,去买冰给他吃,再回来拜佛;或者就陪他
  吃个冰淇淋也未可知,吃了冰淇淋,拜佛的心可能会更清凉。
   佛是永远在的,稍停一下并不会怎样。
   佛是到处在的,体贴众生的需要,正是在拜佛。
   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有尊贵的佛性,孩子与佛无二,为什么母亲不能体会呢?
   正想着的时候,那气喘嘘嘘的母亲返来了,我担心地问:“追到了吗?”
   她说:“无呀!这块死固仔,跑比飞卡紧,看在佛祖面上,饶他一命,我是拿这个
  板子回来还给庙里的。”
   然后我看她把板子放回原处,在大殿前穿鞋子——她刚刚急怒攻心,连鞋子也没穿
  就跑了。
   我顺着圆通寺的石阶下山,看着这秋天清明的风景,想到佛是永远在的,佛是处处
  在的,在每一片叶、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甚至在吃冰淇淋清凉的心里。
   但是,拜着佛的人中,几人能知呢?
  
  梦醒时分
  林清玄
  
   证严法师曾说过一个故事:
  
   有一位七十四岁的老人,每天清晨都出去扫地,打扫别人家的门口,因此每个人看都他都非常喜欢。
  
   有一天,几位年轻人问他说:"老伯,你今年几岁了?"
  
   他说:"我四岁。"
  
   那些年轻人以为他脑筋不正常,再问他一次,他还是说四岁,年轻人只好问他说:"你今年是七十四岁?还是八十四岁?"
  
   那位老人回答说:"论年岁,我是七十四岁,但论真正的做人,我只有四岁"
  
   年轻人问他:"这是怎么说呢?"
  
   他说:"我七十岁以前迷迷糊糊过人生,不识道理,只是众生之一;但自我听了道理之后,迄今四年,我才懂得为人群服务,才深深感觉到自己是在真正的做人,所以说我只有四岁而已。"
  
   法师最后下了结论:"能体会佛的道理,才是真正出生的日子。"
  
   学习佛法的人喜欢讲"开悟",把开悟当成深远不可捕捉的情境,但是,如果把开悟摆在那么高深的境地,绝大部分人穷其一生也难有开悟的经验。
  
   证严法师的故事给我们从一个新的观点来看开悟,落实到生活上,开悟的最初步就是"觉非",觉察到过去行为、语言、思想的错误加以修正,就是开悟的基础,所以说,"修行"的最初步是"修正自己的行为"。
  
   这时候,人有一个清明的心,来做自己身口意的主宰,有如从梦中醒来一样。
  
   一个人在梦中所经历的,不管是多么真实,都是处在虚妄与迷惘的状态,在梦中完全失去主宰自我的意识,只是随境流转,不能自己。因此,每一次从梦中醒来,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当人不断的"觉非",不断的"修正行为",慢慢的就走向正法,走向究竟开悟之路。
  
   这个世界也有人的梦是不醒的!不知道从哪里来,迷迷糊糊投生到这个世界,熙熙攘攘的过了一生,最后,糊里糊涂的离开这个世界,投入另一个不可知的迷梦之中。
  
   开悟,即是"醒转",是把迷梦反转,觉悟真理的实相,进而证见真理,断除烦恼的扰乱,圆具封锁量妙德,身心自在。
  
   只要一个人"开佛知见"的那一刹那,他就算从漫漫长夜醒来了,仿佛在沉睡中突然听到闹钟的声音,站起来做一天的工作,明明白白做自己的主人。
  
   悟了以后的人还是要好好的生活与工作,就像醒来的人要生活与工作一样。不同的是,悟了的人,有一个更开阔的心胸,有更明晰的智慧之眼,以及更广大的慈爱,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对待这个世界。
  
   我很喜欢佛经里对菩萨的另一个称呼"开士",开有明与达的意思,不仅慈悲智慧大开,还能指开正道来引导众生。凡夫在时空的轮转中突然张开心眼,就成了"开士",这样一想就忍不住自问:每天梦醒时分张开眼睛的一刹那,我的心眼是不是也随着张开呢?
  
   究竟的证悟虽然很渺茫,可是从"觉非"而言,悟出自己的人生大道也并不远,每次想到七十四岁的老人自认为真正活了四岁,我就会自问:我今年几岁了?
  补充:
  失恋之必要
   日期:2005-7-6 22:15:22  作者:林清玄  
  
   为了爱
   失恋是必要的
   为了光明
   黑暗是必要的
   这些年来,我时常思考到爱与恨的问题,因此收到你的来信感到特别心惊,你说到连续谈了三场恋爱,被三个不同的男人抛弃,感受到每一次谈恋爱的感觉愈来愈淡薄,每一次被抛弃则愈来愈恨。
  
   第一次失恋,你的感受是:真恨!真想报复他!
  
   第二次,你更进一步谈到:我一定要想办法报复!
  
   第三次的时候,你的心喷出这样的火焰:我要杀死他!
  
   读了你的信,使我在夜暗的庭院中再三徘徊,抬头看着远天的星星,月光如洗,呀!这世界原是这样的美好,为什么人的心中要充满恨意呢?由于怀恨,我们的心眼昏眠,就看不见世间一切的好,自然也看不到自己在这里面的角色了。
  
   我们时常谈到爱恨,但很少人去深思爱恨的问题,我现在用佛经的观点来看看爱恨,在南传的法句经里,把爱分成四个转变,也就是四个层次:
  亲爱――对他人的友情。
  
   欲乐――对某一特定对象的爱情。
   爱欲――建立于性关系的情爱。
   渴爱――因过分执著以至于痴病的爱情。
   这四个层次逐渐加深,也就逐渐产生了苦恼,因此经上说了一首偈:
    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
    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苦恼生出恐惧,恐惧生出悲哀,悲哀再转为嗔恨,其实如果往前追溯,爱与恨是同一根源,好像手心与手背一样,所以佛陀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僧能生僧,亦能生爱。”
  
   什么是恨呢?经典里把忿恨连在一起,说它们是五种障道的力量,也是十种小随烦恼的两种:忿,恨之意,对有情、非情产生愤怒之心。恨,于忿所缘之事,数数寻思,结怨不舍。五种障道之力是欺、怠、嗔、恨、怨,欺能障信,怠能障进,嗔能障念,恨能障定,怨能障慧。
  
   那么,像忿、恨、恼、嫉、害则是以嗔为体,嗔与贪、痴合称为“三毒”,贪与痴加起来产生嗔,所以嗔是心的最大障碍,在《大智度论》里说:“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爱欲与嗔恨的本质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来思考一些有趣的问题,一是爱虽然会转为恨,却不一定会转为恨,也可以说,失恋会使一些人意志消沉、忿恨难平,却也能使另外一些人更懂得去爱,开发更广大的胸怀,不幸的,你是属于前者。二是爱恨虽能束缚我们,它只是心的感受,犹如波浪之于大海,其中并没有实体,是缘起缘灭罢了,可叹的是,大部分人不能随缘,反而缘起即住,爱的时候陷溺在爱里,恨的时候沉沦于恨中。
  
   一般人在爱恨的时候很少有检验的精神,很少反观这情绪的变化,因此就难以革新与创发。久而久之,爱恨逐成为一种模式。
  
   “由爱生恨”是最固定的模式,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了这种模式,我们在电视、小说、电影里学习到这种模式,在亲戚朋友身上感染这种模式,反映到真实生活里,我们在爱情失败时,随之而起的便是恨,没有一个例外,我把这种叫做“模式反应”,那有点像蚊子从我们眼前飞过,它不一定会伤害我们,但我们会下意识地举手去扑杀它一样。
  
   如果不是“模式反应”,为什么千百万人失去爱的时候都反射出恨呢?那是不是人性的真实呢?我有一个朋友说过,欧洲人与美国人失恋,所带来的恨意就比中国人或日本人淡薄得多,大部分西方人在失恋中、离婚之后都能与从前的伴侣做朋友,那是他们的模式反应没有像我们一样。
  
   为什么我要和大部分人一样,失恋就憎恨呢?可不可以做一个卓然的人,失恋也不恨呢?
  
   失恋的恨,那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认为失恋是坏事,二是我们沉沦于过去的觉受。
  
   我曾经在笔记上写了两句话:“为了爱,失恋是必要的;为了光明,黑暗是必要的。”
  
   那就好像,如果我们不饥饿,就无法真正享受食物;如果我们不生病,就不知道健康的可贵;如果我们不年老,青春对我们就没有意义;如果我们要种莲花,没有烂泥巴是不行的……
  
   失恋不是坏事,春天过了就是夏天,秋天过了就是冬天,这是必然的过程,我们热爱春秋,但并不能阻挡火热与寒冷的来临,我们热爱莲花、玫瑰、金盏花、紫丁香,但我们不能使它不凋零。
  
   我们不喜欢凋零,然而,凋零是一种必然。
  
   过去不能让它过去,未来不愿等待未来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其实,再怎么好的恋爱,每天都是不同的,我们甚至无法维持对一个人的爱,从早上到晚上都保有同一品质。也就是说,再好的爱都会失去,会成为过去式。
  
   我们之所以为失恋烦恼,是因为我们不愿面对此刻、融入此刻,老是沉湎于过去。可叹的是沉湎于过去的人会失去生的乐趣、失去发现的乐趣、失去创造的可能、失去爱的能力。如果我们愿意走出来,就会发现就在此刻、就在门外,就有许多值得爱的人、许多值得爱的事物。
  
   当然,不只是许多人值得爱,也有许多人等着爱我,只是我关在过去的枷锁里,他们没有机会来爱我吧!我要得到更好、更珍贵的、更真实的爱,首先是使我的心得到自由。
  
   看你满腹烦恼、满脸忿恨、满脑子报复之思,就是有这世界上最好的对象,也会被你错过了呀!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每天清晨起来中,把昨天的爱恨全部放下,从零出发,对着镜子好好展现一个最美的笑吧!然后梳妆打扫(从心里的庄严开始),把自己最好的、最有魅力的那一面提起来,挺胸抬头走出门外,那才是今天的你、此刻的你,既然你认为自己是善良而美丽的,为什么不把善良和美丽表现出来呢?
  
   如果是我,使我动心的异性,是那些有生机、有活力,能微笑走在风里的人,而不是怀忧丧志,满腹忿恨的人呀!
  
   我说的这些都不是空话,而是我自己的体验,是我的开发与创造,说来你也许难以相信,我很感激那些从前抛弃过我的人,如果没有她们,就不会造就今天的我呀!
  
   那些没有经过监狱的悲惨的人,不会懂得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值得欢喜与感恩,你现在知道心灵监狱的悲惨,一旦你走了出来,就可以知道生命确是值得欢舞和庆祝的。
  
   不是哭了,不要恨了,当你停止哭泣与怀恨的那一刻,我在你的脸上看到春天的光辉,那时,你是多么美,像一朵金盏花在清晨的阳光下温柔地开放。
  虽然我没有见过你,但我真的看见了你转化恨意之后,脸上流转的光辉。



经典哲理散文第10篇


毕淑敏的作品呢有很多,大多都是讲她的从医经历的,还有的就是婚姻、家庭、母爱、女人
  她的散文,我推荐几篇:《精神的三间小屋》《青虫之爱》《造心》《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我的五样》《预约死亡》,我个人比较欣赏她,你若读完后感兴趣,还可以再多了解一下
  她的小说语言直白,又能不失条理的对人性作深刻的剖析,关于部分医学知识也解释得很专业,我喜欢她的《红处方》《我生活的故事》《昆仑殇》,还有她睽违读者五年出版的《花冠病毒》都很出色
  我友情提醒一句,有人认为毕淑敏的作品太过冷血,但我个人以为这和她做过医生这个职业是有关的,一名合格的医生,有时必须抛弃一些感性,去选择理性,但作为作家,毕淑敏老师好像还没有完成一个完美的蜕变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shici/275128.html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