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名人名言 > 读书名言 > 茶花女读书笔记6篇

茶花女读书笔记6篇

时间:2018-06-13 来源:读书名言 点击:

【www.xjwk.net--读书名言】

篇一:[茶花女读书笔记]《茶花女》读后感1500字


《茶花女》读后感1500字篇一
是什么扼杀了一个妓女的纯真(如果你没有看,请不要笑)?是什么拆散了一对恋人?是什么力量驱使着她们的命运走向终结?又是什么力量逼迫这他们滑向剧终?
是这个社会顽固的道德,是这个社会无法动摇的腐朽。人们的思想是无法走出束缚,人们的理解还没能延伸地更远。我们可以把怜悯丢给任何一个妓女,却无法把真诚托付给她们,因为在那个社会里,妓女是不配拥有真诚的,是不能够真心托付的。人们戴上了玻璃罩,想要和妓女分清纯真与污浊,却掩盖不住内心偷窥的罪恶,这就是所谓的高尚吗?
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相遇,是人们不能想到的巧合。以至于爱情来的是那么迅速,那么热烈,那么地让人无法理解。一个小伙子,竟会与一个妓女相恋,又是那么真诚,那么纯真。没人理解玛格丽特,认为一个像她这样经常弄得富家子弟破产的妓女是不会认真地爱一个人的,因为她们只是为了维持虚荣,维持自己的华贵生活。但是阿尔芒看出了玛格丽特的不幸,看出了她的弱小,看出了她与普通妓女不一样的纯真。阿尔芒爱上了玛格丽特,爱的向他自己所说,到了疯狂的地步。阿尔芒的真情换来了玛格丽特的真情回馈,他们彼此相依,彼此相记。阿尔芒为了她,可以去赌博,即使他不愿意,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他要承担爱情的责任,他爱玛格丽特,他就要付出,不单是感情,还要有物质;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可以离开巴黎,即使离开繁华负债累累,但是她心甘情愿,因为她要承担爱情的责任,她爱阿尔芒,她就要和从前的生活告别,迎接的不单是阿尔芒的爱,还有生活的艰辛。
爱,就是这样的伟大。
我想当他们能够在乡下一起生活,一起快乐,一起得以安静的在树荫下散步的时候,什么困难都值了,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鼓舞的吗?他们渴求的就是这些。
然而,社会是一滩浑水,往往纯真会被反衬成堕落。社会的眼睛太多,各种颜色,社会的言语太多,各种音调,社会的人们太多,各种思想。对于阿尔芒的父亲,我们不能怪他,怪就怪这个社会,流言使人耳不忍闻。谁又能看着自己的儿子走向“衰落”呢?他在玛格丽特面前流下的热泪,在我看来不止是感激,还有愧疚,更有对自己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伤感。我们可以从结尾的信中看出,身为一个父亲,他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是一个不能反叛社会的父亲,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这个父亲只能去哀求玛格丽特,求她为阿尔芒和自己着想。为了救赎自己的破坏,他要对玛格丽特感激,给她钱,向她问候,然而却不能让阿尔芒去见她。
玛格丽特的牺牲太多了,我可以体味到了一个妓女的无奈与凄凉了。为了自己爱的人选择放弃,为了自己爱的人,选择逃离。为了爱,她放手,为了爱,她忍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最终还是断送了她的性命,这是个多么动人而又悲哀的结局啊!当她在病床上一次次呼喊阿尔芒的时候,阿尔芒却在远方,不知道这个女人为了自己承担了多少痛苦。玛格丽特没有逃脱命运的枷锁,在她的圈子里,她是一只可怜的绵羊。当茶花败谢,没人在给予怜悯,没人在给予生前的光辉。没有人再来理睬她了,这就是一个普通妓女最后的归宿——人们就是一直认为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妓女(除了姿色出众之外)。
阿尔芒该是忏悔了,当他得知整个事实的真相之后,他怎么能不哭泣呢!怎么能不为自己的狭隘而忏悔呢!玛格丽特为自己付出这么多,他还要来侮辱她,让她难堪,折磨她那颗已经憔悴的心,他如果知道真相,他怎么能够做的出来!玛格丽特没有求他什么,只要求这份真爱,但是他没能够维持,没有比翼双飞。因为他一直被玛格丽特的善良所蒙蔽,他自己就没有好好想想,玛格丽特对自己的爱有多么纯洁,她怎么舍得放开手离他而去,必定其中有曲折。然而阿尔芒脑袋一热什么都做,还要在搞个情人(我一想就想抽他)来折磨她。可怜了玛格丽特了!
故事最终的结局没有太多的悬念,这个结果是个必然,没人会吃惊的张大嘴巴。
这也许就是社会的悲哀了吧,我们还是不能完全体会那样的真爱。完全的情感,完全的牺牲,完全的承受,完全的凄凉啊!
唉,小仲马写的《茶花女》,对于我来说没有可以太多借鉴的了,因为在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里,还是没有这样的爱情,即使有,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O(∩_∩)O哈哈——
对于茶花女,我能给予的也就只有同情,还有感动。当物质与精神相对比的时候,灵魂的坚守才会显现出光辉伟大。同时,我再一次懂得,放手,有时是一种崇高的牺牲,但是那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并且会给别带来幸福与光明。
《茶花女》读后感1500字篇二
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课上老师提起小仲马的作品茶花女来,这使我产生了一点好奇,想知道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再加上我也听过一首关于“茶花”的歌曲,所以我就去了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可以说不是十分刻意的去借。只是在翻阅其它的作品时偶然间发现的。带着种种好奇我开始翻阅这本书,由于作者使用倒叙、插叙等手法来写的所以我就更急切的想知道整个故事的经过。
可以说我是带着一种享受的心理去读这本书的,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外国文学的人,歌德、司汤达、夏洛蒂·勃朗特、屠格涅夫、哈代、卢梭、小仲马等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当然我更爱他们的作品。
当我看这本书时,我是怀着一颗纯洁而且神圣的心灵去读的正如作者也同样怀着这种思绪来写这个故事一样。我以前真没有读过这部作品可在我读的过程中我已不知不觉的被吸引,而且已经与想到发生在男主人公阿芒和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吉耶之间的会是怎样的结局,我想说“这是真正的悲剧”。
不管怎样,当故事开始时,我的喜怒哀乐全都随着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在他们身上似乎我看到了真正的爱情——这人类永远歌颂的主题。在阿芒身上我知道人是可以为爱而痴狂的,在玛格丽特的身上我明白任何人都会有爱情而且有权利去追求幸福。我和作者一样都非常的同情这位姑娘,就像男主人公对她的爱那样,或许这只是不同方式的契合。
可能是因为自己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所以才会在读到一些作品时就会轻易的动情,可是每当读完一部作品时我都收获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我也说不清楚,很复杂又很简单,可这种心情对我的影响却不小。时而会使我变得忧郁、多愁善感时而又好像给我一股无名的力量让我有勇气来面对眼前的一切困难,甚至可以让我信心百倍的面对未来。
这种心情我时常有,可第一次好像是在我看完《泰坦尼克号》电影后才有的,然后是司汤达的《红与黑》、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和力》、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还有中国的古典文化中的瑰宝《红楼梦》。我并不是想炫耀自己读了多少书。再说这几本也不值得一提,只是想说它们也给过我类似的感觉和复杂的心情。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乎有好几次都要落泪。但我终究没有哭,可心里却比哭还难受,仿佛自己就是阿芒已遭受了阿芒所遭受的一切。我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如果是在一年前或者我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人去读,我想我肯定会也为之落泪,虽然不会是痛哭失声,但也会热泪盈眶的。(而玛格丽特为了爱情抛弃了所谓的“爱情” )
我想他们的爱情和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爱情颇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没落文化和偏见的牺牲品,具有着相同的悲剧命运。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这部作品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或者说是强烈的感情,可能是因为我羡慕他们轰轰烈烈的爱情,或许“轰轰烈烈”这个字眼用的不算准确,但我也要说那一定是感天动地了,风月场中的玛格丽特在得到真正的爱情后却又不得不放弃这可能是她人生中真正的或许应该说是最后的爱情,原因却是十分的简单,首先,是阿芒的父亲为了自己家族的荣誉,甚至为了自己的姓氏。而让玛格丽特放弃这对她来说来之不易的爱情,其次,这位老人已几乎近似哀求的口吻来劝她放弃,是因为自己的女儿(阿芒的亲妹妹)的终身幸福,而这一切阿芒是在玛格丽特死后才知道的,我想这个故事之所以让我感动就是这点,在阿芒完全不知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玛格丽特毅然同意了老人的要求,阿芒好像是受到了自己心爱的人的残忍的欺骗,然而骗她的却是自己的至亲至爱的人。而玛格丽特却遭受着失去至真至纯的爱情,和至亲至爱的人永远的分离,而且她的爱人还是那样的恨她,不理解她,甚至侮辱她。
玛格丽特的死对知道事实真相的阿芒来说可以说是撕心裂肺的伤痛,而对于我来说,看到那里也是想和阿芒一起痛哭失声,我不知道用什么字眼,也不知道用多少文字能表达出我读完《茶花女》之后的心情。我想我会用一生记住它的,或许还会把它藏在灵魂的最深处,永远不会对任何人讲起。就到这里吧,因为我已经不能再写下去了,因为我的心情仍然在最伤感和悲痛中无法自拔。

篇二:[茶花女读书笔记]茶花女读后感2000字


茶花女读后感2000字篇一
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茶花女》,出版得特别。它没有扉页,整部书没有半页是空白的。翻开书的封面,第一页就是正文,封面的背面(封里或封二)就当扉页,封底的反面(封底里或封三)写着出版情况,封底写着作品和作者的大概情况,算是序了。这样的出版特点似乎还第一次看到。
前日观《茶花女》电影,以前也看了这本小说,感受颇多。其中男主角对于爱的理解,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爱,从而自己成为了很渺小的一种动物,诚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于世间女子的态度。
这种崇高而伟大的爱,是不能参杂一点一点沙子的,因而两人总是经常发生一些不愉快,这种纯洁毫无杂质的,在欧美的爱情小说里面几乎都有。令人奇怪的是,那时候的欧美对于有夫之妇的追求,不会遭到当时舆论的指责。
不像有些书那样,光是序、跋或译者序、作者序等等就用了十几张甚至二三十张的篇幅,感觉累赘而烦闷。有些介绍或评价未尝不可,但那冗长的卖弄简直就是让人受罪。就像参加那种拖泥带水、枯燥乏味的马拉松会议一样的感觉。读者是想看作品而不是去看作品研究分析或对作品褒贬评说的,更不是去领受什么教导或寻求指点迷津的。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观点,一种人有一种人的路,很不必引导和硬拉本属于这条路上的人到你处于某种目的而希望公众都该走的那条路上去,这往往是徒劳的,也是不现实的。何况,你自己可能已不想或根本就没在那条路上。每个人所走的都是他该走的路,不论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都是他的主观与客观元素经久协商后一致决定的,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去指定而固定的。
有的人,并且是大多数人,在表面上——肉体——走一条路,而实际上——精神——却是另一条路上的人。一条路为适应共性生活,另一条路却为满足个性生活。正如《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一样,表面上她过着人尽可夫的生活,可实际上在她的心灵中是在过着贞洁高尚的生活;她的肉体可以是无数人的,而她的心却只能属于阿尔芒一个人。
命运往往给每个人的脚下都摆好了独一无二的路,有时,绝大多数人是不容自己随意选择的,就像玛格丽特那样。不管你是否愿意走,只要你想活着,那么你的生命就只能在这条路上喜怒哀乐。除非你死后,失去了肉体的精神才可以踏上你所渴望的那条乐而无忧的道路。可是,对于一个活着的人,那又有什么意义?又有谁能够看到或证实那条路的存在呢?自欺欺人不过如此,人的可怜也不过如此。
金钱会是人生的深渊,偏见会是幸福的陷阱。许多人被前者吞没,而玛格丽特是被后者葬送的。一个人有了爱而且又被爱才是幸福的;有了爱但不被爱才是痛苦的。她有了爱,却无可奈何地失去了被爱,剩下的,只有痛苦的单相爱;阿尔芒有了爱,却因拒绝了被爱而受到折磨。然而两个人的折磨是不同的,她是被他折磨,而他却是因她而受折磨。她的爱里居住着宽容,而他的爱里却隐藏着嫉妒——因宽容而善良,因嫉妒而残酷。经过那样的幸福,她肯定了他的爱,可他却在猜疑她的爱,难道这就是她与他,男与女的区别吗?
人生真正最可怕的痛苦,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又被自己爱着的人才能给予,所以她真切的痛苦是他给的,而他的痛苦则是自己给自己的。然而他们俩的痛苦都有罪恶的现实呼出的毒气成分。我们应该同情善于给人宽容的人的不幸,而不应该对那些惯于负义才遭不幸的人给予同情。因此该同情她玛格丽特,不该同情他阿尔芒。
只有爱才能毁灭爱。客观世界所能给爱的最坏的打击不过是吹到脸上的冷风,而爱的本身才有刺进爱的心脏的尖刀。在爱情方面,猜疑就会动摇,动摇就是虚假。玛格丽特真诚而无私的爱被阿尔芒虚假而自私的爱所扼杀,并不该是由于世俗偏见要求维护什么姓氏纯洁所导致的这场灾难。爱情的幸与不幸和产生爱情前的妓女贞女或忠夫淫夫无关,而是决定于爱情产生后是否真纯。
人们因为得不到或不能整个得到所需所欲而嫉妒和诽谤,人类便由此产生了那么多无耻下贱和卑鄙残酷的行为与事件。然而这种行为与事件将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任何说教,任何咒骂,任何教训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你尽管按着自己合情合理的意愿去说和做,不要介意或迎合他人是怎样说和做的。无论你怎样认为,主观上我们大家都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然而,如果在客观上真的都为自己而活了,那么人类的是是非非也就相容而不敌对了,那就是悲剧。我好象就在这种悲剧之中。
一旦飞蛾扑火一般地投身于那片海洋之中,交出自己的心之后,便没有了回头的路。前方是一片汪洋,但仍然义无反顾。
全书最让我震撼的一句话是教父为濒死的玛格丽特送终之时,所说一句话:“她生的时候过着像恶魔一样的生活,死的时候却是一个基督徒”。且不论我理解得并不深刻的基督教,但这种刻入灵魂深处的、对于人世间凄凉命运的彻骨理解,对于真爱的渴望与追寻,以及分离之后的祝愿和独自忍受,莫不体现了一种宏伟品格是如何在一个看似卑微的妓女身上落地生根。这是人性的回归,是在经历众多磨难之后仍旧不忘初心的忠诚。
而一颗愚钝的心,走走停停,半路之时便会流离失所,更遑论坚定自我。如此的悲哀,若在每个人身上上演,那么整个社会必将被一个庞大的蒸笼所束缚,进去的是纯真美德,出来便成为了发酵之后的虚情假意。真正的贞洁不是纯净无暇,而是在世俗中流转之后,回来之时仍能辨得清真善美的存在。
最后想说的还是那句话:贞洁像一条白色的蝴蝶丝带。虚荣的女人用它蒙住双眼,率真的女人将它点缀于发梢。
茶花女读后感2000字篇二
昨天,我在图书馆呆了一整天,直到关门,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总共看了两本书,一本是《茶花女》,另一本是《在天堂遇到的五个人》。后一本没来得及看完,其实我本来就猜到也许看不完,但还是想尽力地看。我以前似乎看到谁也看过,不过没什么印象了,看了一点觉得还是挺有深度的,很可惜没有看完。原因是我在看《茶花女》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当时没有带表,所以时间没控制好。而现在我主要想说的是《茶花女》。我知道也许许多人已经看过它。
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课上老师提起小仲马的作品茶花女来,这使我产生了一点好奇,想知道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再加上我也听过一首关于“茶花”的歌曲,所以我就去了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可以说不是十分刻意的去借。只是在翻阅其它的作品时偶然间发现的。带着种种好奇我开始翻阅这本书,由于作者使用倒叙、插叙等手法来写的所以我就更急切的想知道整个故事的经过。
可以说我是带着一种享受的心理去读这本书的,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外国文学的人,歌德、司汤达、夏洛蒂·勃朗特、屠格涅夫、哈代、卢梭、小仲马等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当然我更爱他们的作品。
当我看这本书时,我是怀着一颗纯洁而且神圣的心灵去读的正如作者也同样怀着这种思绪来写这个故事一样。我以前真没有读过这部作品可在我读的过程中我已不知不觉的被吸引,而且已经与想到发生在男主人公阿芒和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吉耶之间的会是怎样的结局,我想说“这是真正的悲剧”。
这本书是小仲马写的,内容也和他的经历有关。我记得很早以前我看过它,好象是在预备班,可惜当时看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只模模糊糊地记得一点剧情。于是我打算再看一遍。谁知就陷入了深深地震撼当中。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那就是“心痛”,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深刻。我发觉自己越来越感受到玛格丽特那颗痛苦善良并且纯洁的心。她默默的牺牲换来的不是感激而是男主人公的误会,甚至还糟到了他的报复和羞辱。她本来身体就不好,希望能够快乐地度过余生,没想到和男主人公的相识却加速了她的死亡。他猜忌心极重,希望玛格丽特只属于他一个人。而他其实根本无力承担她的医药费,但玛格丽特还是愿意放弃一切和他在一起。然而最后也是他逼死了她,她临死时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来关心她,只有门外的一群讨债的人。他们等着她死,这样就可以拍卖她的东西来还债。
不管怎样,当故事开始时,我的喜怒哀乐全都随着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在他们身上似乎我看到了真正的爱情——这人类永远歌颂的主题。在阿芒身上我知道人是可以为爱而痴狂的,在玛格丽特的身上我明白任何人都会有爱情而且有权利去追求幸福。我和作者一样都非常的同情这位姑娘,就像男主人公对她的爱那样,或许这只是不同方式的契合。
可能是因为自己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所以才会在读到一些作品时就会轻易的动情,可是每当读完一部作品时我都收获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我也说不清楚,很复杂又很简单,可这种心情对我的影响却不小。时而会使我变得忧郁、多愁善感时而又好像给我一股无名的力量让我有勇气来面对眼前的一切困难,甚至可以让我信心百倍的面对未来。
这种心情我时常有,可第一次好像是在我看完《泰坦尼克号》电影后才有的,然后是司汤达的《红与黑》、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和力》、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还有中国的古典文化中的瑰宝《红楼梦》。我并不是想炫耀自己读了多少书。再说这几本也不值得一提,只是想说它们也给过我类似的感觉和复杂的心情。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乎有好几次都要落泪。但我终究没有哭,可心里却比哭还难受,仿佛自己就是阿芒已遭受了阿芒所遭受的一切。我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如果是在一年前或者我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人去读,我想我肯定会也为之落泪,虽然不会是痛哭失声,但也会热泪盈眶的。(而玛格丽特为了爱情抛弃了所谓的“爱情” )
我想他们的爱情和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爱情颇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没落文化和偏见的牺牲品,具有着相同的悲剧命运。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这部作品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或者说是强烈的感情,可能是因为我羡慕他们轰轰烈烈的爱情,或许“轰轰烈烈”这个字眼用的不算准确,但我也要说那一定是感天动地了,风月场中的玛格丽特在得到真正的爱情后却又不得不放弃这可能是她人生中真正的或许应该说是最后的爱情,原因却是十分的简单,首先,是阿芒的父亲为了自己家族的荣誉,甚至为了自己的姓氏。而让玛格丽特放弃这对她来说来之不易的爱情,其次,这位老人已几乎近似哀求的口吻来劝她放弃,是因为自己的女儿(阿芒的亲妹妹)的终身幸福,而这一切阿芒是在玛格丽特死后才知道的,我想这个故事之所以让我感动就是这点,在阿芒完全不知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玛格丽特毅然同意了老人的要求,阿芒好像是受到了自己心爱的人的残忍的欺骗,然而骗她的却是自己的至亲至爱的人。而玛格丽特却遭受着失去至真至纯的爱情,和至亲至爱的人永远的分离,而且她的爱人还是那样的恨她,不理解她,甚至侮辱她。
玛格丽特的死对知道事实真相的阿芒来说可以说是撕心裂肺的伤痛,而对于我来说,看到那里也是想和阿芒一起痛哭失声,我不知道用什么字眼,也不知道用多少文字能表达出我读完《茶花女》之后的心情。我想我会用一生记住它的,或许还会把它藏在灵魂的最深处,永远不会对任何人讲起。就到这里吧,因为我已经不能再写下去了,因为我的心情仍然在最伤感和悲痛中无法自拔。

篇三:[茶花女读书笔记]茶花女读书笔记550字


茶花女读书笔记550字(1)
这是一部世界名著,自问世以来,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映。我无法深入的分析,在我眼里,这只是一篇凄美的爱情故事,却不得不引人遐想。
《茶花女》是一部凝聚永恒爱情的著作,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真实细致的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巴黎风尘女子,为了自己不被认同的爱情而被命运遗弃,最终香逝人间。
“你相信我是爱您的儿子的么?是的,我相信。你相信我对您儿子的爱是无私的么?是的,我相信。你相信我对您儿子的爱是我一生的梦想吗?是的,我相信。你相信我对您儿子的爱是我唯一的寄托、唯一的依靠吗?是的,我相信。那么请您吻我,就像吻您的亲生女儿。我像您发誓您的儿子一定会回到您的身边。他可能会一时难过悲伤,但也将得到永恒的解脱。”这是一个令我难以忘怀的语段,贵族青年阿芒的父亲的自私和虚伪拆散了这一对苦苦相恋的年轻人,并且将玛格丽特再次推向灾难之中,又因为阿芒的侮辱与伤害,玛格丽特终因心力交瘁而病逝。
难道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贵族青年的父亲的责任吗?不,当然不是,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与残忍,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假使玛格丽特不是妓女而是一位平常人家的女儿,贵族青年阿芒的家族就会接受她吗?当然不会,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门当户对女子;而玛格丽特成为妓女又是因为什么?正是因为资本主义造成的贫困所致。
我悲哀,为这凄美的爱情故事悲哀,更为资本主义者悲哀。
茶花女读书笔记550字(2)
《茶花女》这一篇文章讲述了青年亚芒和风尘女子“茶花女”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这“茶花女”从事着为人不齿的职业却有善良、纯洁的心灵。他并不是一位生性放荡的女子只是她不幸生于贫苦的家庭为了生活不得不陷入那堕落的环境。当她遇到一位真心爱她的亚芒后便立刻恢复了原来的纯洁决心要好好做人。但是社会上的人却不同情她她的过去是一个抹不掉的污点。最后她只有孤孤单单的病逝了。
作者小仲马就是想借助这样一位本质纯两的弱女子对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来表达的不满、愤怒。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着一件事。有一个人她开了一间饭店她的这间饭店里的工人都是犯过罪的人。如过没有这间饭店那么那些犯过罪的人就不会有人肯这样的请他们工作了。这样他们就没有钱生活了他们就只能又去犯罪了。多一间这样的店就会少几个误入歧途的人少一间这样的店就会多几个无法回头的青少年。这一间小小的饭店就能挽救回将要送虎口的青少年使他们不会一错再错。
我觉得我们应该给机会那些犯过错的人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犯了一次错就被人否定了。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下这些人多和他们沟通使他们感受到这世上有人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爱。这样他们才不会去做犯罪的事。我们应该用心去看而不是只看外表。
我希望大家能多开一些这样的店使犯过罪的人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篇四:[茶花女读书笔记]《雾都孤儿》读书笔记1000字


《雾都孤儿》读书笔记1000字
初次翻开《雾都孤儿》这本书,是在一个午后,阳光暖暖的射在我的脸。在此之前,我看过同名的电影,电影中小主人公清澈的眼睛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但是电影毕竟是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很难讲述出那长长的人生,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看了几页后,小奥力弗的形象便跳进我的脑海中。于是读着这本书就不再是看着简单的文字了,仿佛真实的生我的脑海中演绎着。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奥力弗。退斯特的弃婴在孤儿院里被悲惨地教育了9年,然后又被送到棺材老板那儿当学徒。由于难以忍受的饥饿和暴力以及侮辱,他逃亡伦敦。又不幸误入贼窝,期间被一位善良的的老绅士班布尔先生收留。但又被那一伙贼绑回贼窝。最后善良的女扒手南希为了营救奥利佛,不顾贼头的监视和威胁,向班布尔报信,说奥利佛就是他找寻已久的外孙儿。南希被贼窝头目杀害,警察随即围剿了贼窝。奥利佛终于得以与亲人团聚。
整部小说曲折惊险,让人不仅为奥里弗的身世叹息,为坏人说愤怒,被善良人所感动,为奥里弗最后的幸福生活而高兴。而我最喜爱的人物,是在两次奥里弗陷入危难时,没有计较他偷了东西,而是十分同情他,并帮助了他的两个人。因为他们的善良,奥里弗才得救,也因为他们的善良,才使世界上少了一个受苦的孩子,是将来少了一个贼,多了一个好人。如果世间的人都想他们一样的话,我想,世上便不会有受苦的人,不会有那么多的孤儿。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而我也为其中的南西所感动,她是贼窝得一分子,但她没有被贼窝染黑了心,她知道悔改,知道去怜悯一个孤儿。但她也是被那个善良的人所感动了,可见如果多一个善良人,也许可以多感化一个在贼窝里的一刻还有一点点人性的心。但是,我也为南西所悲哀,她最后的结局十分惨,她被打死了,而打死她的人,确是她一直不舍得离开的人。南西曾有许多机会逃离那个肮脏的世界,但她放弃了,就是舍不得最后那个打死她的人。
在《雾都孤儿》这本书中,奥利弗、南希、罗斯小姐都是善良的代表,他们都出生于苦难之中,在黑暗和充满罪恶的世界中成长,但在他们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偏纯洁的天地,一颗善良的心,种种磨难并不能使他们堕落或彻底堕落,发而更显示出他们出污泥而不染的光彩夺目的晶莹品质。最后,邪不胜正,正义的力量战胜了邪恶,虽然南希最后遇难,但正是她的死所召唤出来的惊天动地的社会正义力量,正是她在冥冥中的在天之灵,注定了邪恶势力的代表——费金团伙的灭顶之灾。因此在小说中,南希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奥利弗则得到了典型意义上的善报。而恶人的代表——费金、蒙克斯、邦布尔、塞克斯无不一一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雾都孤儿》这部名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懂得无论环境怎样恶劣,世界怎样复杂,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善良、博爱的的精神,这样于人于己都会带来快乐和幸福。
《雾都孤儿》读书笔记1000字
《雾都孤儿》(英语:OliverTwist),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本书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伟大的社会批判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小说主要反映刚刚通过了济贫法的英国社会最底层现实生活。富人的弃婴奥立佛在孤儿院挣扎了9年,又被送到棺材店老板那儿学徒。难以忍受的饥饿、贫困和侮辱,迫使奥立佛逃到伦敦,又被迫无奈当了扒手。他曾被富有的布朗劳先生收留,不幸让小扒手发现又入贼窝。善良的女扒手南茜为了营救奥立佛,不顾贼头的监视和威胁,向布朗劳报信,说奥立佛就是他找寻已久的外孙儿。南茜被贼窝头杀害,警察随即围剿了贼窝。奥立佛终于得以与亲人团聚。作者在创作上爱憎分明,充分地体现了其形象生动的故事特点。他笔下的人物富有鲜明的个性,整个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在这本书中,奥利弗、南希、罗斯小姐都是善良的代表,他们都出生于苦难之中,在黑暗和充满罪恶的世界中成长,但在他们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偏纯洁的天地,一颗善良的心,种种磨难并不能使他们堕落或彻底堕落,反而更显示出他们出污泥而不染的光彩夺目的晶莹品质。最后,邪不胜正,正义的力量战胜了邪恶,虽然南希最后遇难,但正是她的死所召唤出来的惊天动地的社会正义力量,正是她在冥冥中的在天之灵,注定了邪恶势力的代表——费金团伙的灭顶之灾。因此在小说中,南希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奥利弗则得到了典型意义上的善报。而恶人的代表——费金、蒙克斯、邦布尔、塞克斯无不一一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狄更斯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虚伪。1838年和1839年,他发表了《雾都孤儿》和《尼古拉斯·尼可贝》,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穷苦儿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贫民救济所和学校教育的黑暗。狄更斯是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对世界文学有巨大的影响。《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第二部长篇小说。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小说家决心学习英国现实主义画家威廉·荷加斯(WilliamHogarth,1697一1764)的榜样,勇敢地直面人生,真实地表现当时伦敦贫民窟的悲惨生活。他抱着一个崇高的道德意图:抗议社会的不公,并唤起社会舆论,推行改革,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得到救助。正因为如此,狄更斯历来被我国及前苏联学者界定为“英国文学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伟大的代表”。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必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我们决不能把反映现实的文学都说成是现实主义文学,把“现实主义”的外延无限扩展。事实上,作家运用的创作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这和作家的特殊www.99zuowen.com气质和性格特点密切相关。狄更斯的创作,想象力极为丰富,充满诗的激情,他着意渲染自己的道德理想,处处突破自然的忠实临摹,借用一句歌德的话:它比自然高了一层。这和萨克雷、特洛罗普等坚持的客观。冷静、严格写实的方法有显著的区别。
《雾都孤儿》读书笔记1000字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本书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
小说描写了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赞扬了人们天性中的正直和善良,也揭露抨击了当时英国慈善机构的虚伪和治安pol.ice的专横。同时,作品又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触就是:看着这本书,好几次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睛。不仅是为了小奥力弗.退斯特的悲惨遭遇,更是为他的善良,南希和其他小扒手的无奈,甚至是老犹太费根。书中每一个人都有这鲜明的性格。奥力弗.退斯特虽是书中的主人公,但我觉得奥力弗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孤儿院里的所有孤儿甚至是所有的在苦难中的孩子,也许他们最后都没有奥力弗的幸运,但奥力弗的幸运也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美好希望,在当时年代更多的人只能是拥有奥力弗的朋友狄克的悲惨结局。“这个孩子面色苍白,瘦骨如柴,面颊凹了进去,眼睛显得又亮又大。拼命省料的教区施衣——他的贫儿号衣——在他弱不禁风的身上仍显得宽松肥大;他幼嫩的身体却像老人一般干枯了”这就是狄克的真实形象,可以说是所有贫儿的形象,迎接他们的只有死亡。看到这,我哭了,眼泪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但至少代表着触及灵魂的感触。
这本书给我的第二个很深的感触就是主人公小奥力弗的勇敢的精神,虽然在黑暗的习艺所里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是并没有给这么一个美好的心灵蒙上灰尘。由于饥饿他向干事提出需要一碗稀粥时,被那些干事认为“这2孩子将来一定会被绞死。在当学徒的时候他面对人们对于他母亲的羞辱,奋起反抗。他啊也许是由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竭尽全力反抗着。后来逃亡到伦敦后,纯洁的心灵让人们感到可笑。其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尤深“那些都是老先生的,在我还热病快死掉的时候,是那位好心的先生把我带到他家里去,照看我养好了病。哦,求求你们把这些都送回去吧,把书和钱还给他。你们要我一辈子待在这儿都可以,我只求你们把这些东西送回去,不然他们应定会以为我逃跑了的,你们可怜可怜我,把书和钱送回去吧”这是小奥力弗被抓后说的话。我不禁被他维护尊严的行为所打动。一个人活着就要有尊严。
这本书给我第三个很深印象的就是作者的写作手法个性化的语言是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运用得十分出色的一种手段.书中的流氓,盗贼,妓女的语言都切合其身份,另外狄更斯的语言中充满了讥讽的韵味。仿佛一个人的表情中带着辛酸的笑,让人读完之后不禁无奈的一声叹息。
合上这本书我没有太多的感慨,只有一个:人活着只要不断地向这梦想千金不需要顾虑太多,不要向命运低头,命运永远在我们手中。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shubiji/

篇五:[茶花女读书笔记]小公主一年级读书笔记150字


这是一个关于小女孩莎拉的故事,她曾经是个幸福的女孩儿,每个人都羡慕她喜欢她,甚至事事都顺着她。然而,当莎拉来到一所新学校,准备开始她崭新的生活时,疼她爱她的爸爸却不幸去世了,而且一分钱也没有给她留下。冷酷无情的校长用各种手段折磨莎拉,可莎拉并没有气馁,而是凭着自己的善良、坚强战胜了困难,重获了幸福。

篇六:[茶花女读书笔记]《我们仨》读书笔记_读后感1500字


这些天,在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感慨万分。有幸,在历史的过往中,有过这样一个温馨单纯的家庭,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携手留下了暖心的痕迹。
《我们仨》分三个部分。杨绛先生以独特的笔法、一贯的慧心,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而开篇第一段就为整本书埋下了伏笔。太阳西沉,黄昏薄暮,杨绛先生与丈夫钱钟书一同散步,有说有笑,走着走着,杨绛先生忽然发现自己的丈夫消失不见了。任凭她怎么找,怎么喊,都找不到钱钟书的影子,也听不到他的半点回应。空旷的野地,寂静的夜色,只有她一人,只有她一人的声音,在空荡荡的荒郊野地里飘荡着,杨绛先生的孤凄与害怕加深了。她找不到回家的路,梦中的自己凄凄惨惨,好像只要能找到钱钟书,就能一起回家。就在自己的惶急中,杨绛先生突然醒了,发现自己的丈夫就在自己的枕边酣睡着,“呼——”杨绛先生如释重负。之后,她告诉醒了的钱钟书,埋怨他丢弃了自己,但钱钟书不为梦中的自己解释,只安慰她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浮生若梦,而这是一个“万里长梦”。岁月在一季季风雪里轮回,俩人执子之手的爱情,终怕有一人会先离自己而去,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天长地久。
都说梦有预知的功能,杨绛先生常做的梦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我们仨失散了。古驿道上,落叶满地,一棵棵杨柳都变成了光秃秃的寒柳,杨绛与自己的丈夫女儿失散了。梦像沾了泥的杨花,飞不起来。趟过河,攀着山,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都是离情。在第二部分中,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先后得了重病,相继去世,面对生离死别,杨绛先生用古代诗歌“杨柳”这一意象来折射自己内心的孤单与悲伤,肝肠寸断后,生命只剩回忆,留下的就只能是悲伤。斑驳的屋子,女儿的声音,丈夫的身影,往事在脑海不断出现,怎能用“凄凄惨惨戚戚”来描述。“我眼前一片昏黑,耳里好像能听到哗哗的水声。山里没有路,我在乱石间拼命攀登……我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他说:‘绛,好好里。’”杨绛先生没有说“明天见”。一生的情,一瞬的离,明天亦能再见?晨光熹微,水声哗哗,山上的“望夫石”还在期盼着丈夫的归来。
逝者如斯夫,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可温馨的回忆还在,生活仍要继续。在书的最后一部分里,杨绛先生重温了一遍和他们一同生活的岁月,和他们再聚聚——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九三五年七月,杨绛与钱钟书远赴英国,千里求学,共读牛津。时光总在静静的日子无声无息地流过,每个在外的游子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每每想起,只能用读书来化解对家乡的思念,所以他们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而生活又是百味丛生,换房、做饭……随着平淡的岁月流淌进心房,为他们的内心增添了一份恬静与安详。直到女儿钱瑗出世,宣告了一个家庭的完整……
全书是杨绛先生以梦的形式娓娓道来的。虚实结合,详细生动地描述了杨绛先生与丈夫和女儿的一生岁月,也是让杨绛先生撕心裂肺的岁月。同时加上古代诗歌抒情的经典手法借景抒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寄予景物之中,让读者感同身受。
《我们仨》中杨绛先生的一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清华才子,满腹经纶,一身痴情;她是大家闺秀,江南才女,一世柔情。从清华校园里相遇的那一刻起,便注定要琴瑟和鸣,彩凤双飞,谱写一段不巧的人生。一场邂逅,换来了美好的爱情,从此经年相伴,即使繁华逝去,岁月斑驳,彼此的生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同时文中的许多经典语录也是让人值得去思考的。“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这让我想起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祸福相依,不能只看眼前,目光要学会放长远,毕竟“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mingyan/25811.html

上一篇:西方音乐史论文2篇
下一篇:我的读书心得5篇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