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人生感悟 > 人生七年观后感5篇

人生七年观后感5篇

时间:2018-11-20 来源:人生感悟 点击:

【www.xjwk.net--人生感悟】

(1) [人生七年观后感]活着读后感700字

【篇一:读《活着》有感】
当我第一次品读《活着》时,对里面的情景,印象极为深刻。
一个老农只有一头老牛每天陪着他耕种着一块田地,借此度日。但老农脑里充满了回忆、激动和难过。这部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福贵所有亲人的死亡。在小说中,福贵的经历同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相融合,就像一面镜子一样。
福贵本是一个富裕的土地所有者,耍骰子赌博致使他失去了拥有的一切,也将他的家庭带入了不幸和贫穷。倒霉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在左轮手机的逼迫下福贵当了兵,当他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时,等待他的却是艰难的现实:从饥荒到繁重的劳动;最疼爱的儿子意外夭折;唯一的女儿分娩时难产而死;妻子也因长期抱病也离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伤而死;连最后一个亲人小外孙在吃豆子时也被噎死了。福贵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磨难,饱尝着一次次的打击。但他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即使生活是悲惨的,也应鼓起勇气与力量战胜它。
《活着》就是一个孤单的老人在那儿活着。他的价值就是他孤单一个,所以他更有理由发出“活着”的声音,他的声音应该比所有人群发出“活着”的声音要强。
人,活着,定会经历许多磨难,许多艰辛。有谁会帮你渡过难关呢?没有任何人,只有靠自己去奋斗。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牢记的是:不能灰心,不能轻言放弃,应该向上、向前,不断超越自己,带一种人生向上的力量,勇往直前。
既然活着,那就要好好地活!
【篇二:《活着》读后感】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己的感情和金钱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没有心情看这本书,直到前天自己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个“久经考验”的读书不少的人了,怎么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己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不过,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篇三:《活着》读后感作文】
乘复习功课的间隙,我把《活着》给看掉了。余华的这本书早有所耳闻,可是一直没什么时间,到是张艺谋的电影先看过了。读过原著之后不由得赞叹这书天生就是本很好的剧本,我想编剧更本不用改什么。故事的描述镜头感十足,是我最喜欢的那种讲故事的模式。作者的文字并不华丽,但平实中却充满了力量,是一种能从内心感动你的力量。我不想说什么涉及灵魂的字眼,可能书看多了就不太容易随便给感动了,但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我推荐。希望每个人读过之后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给出一段书中的文字,大家欣赏下: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篇四:《活着》读后感】
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余华借一个暮年的老人,回忆他自己的一生,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
中国人的生活几千年来都是有点盼头的。所以,一个人活着就像是在为别人而活。这也算是中国的特色吧。
我们不去讨论这种特色的优缺点,只是当一个极端的个例发生的时候,一切解释都这样的苍白。
富贵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起自己的经历,是那样的平淡和满足。
一个曾经的纨绔子弟,家里有很多的钱。但是,摊上了两个败家子。爷爷地传到父亲手里就少了一半。再到他的手里,干脆输了个精光。有钱的时候,它可以嫖,可以赌。可以事无忌惮的开老丈人的玩笑,可以骑着别人满街乱跑。完全是一种奢靡的生活。
一个这样的人,当一切都改变之后,也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可以下地干活了,可以自己走路了,可以自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了。当他挑着两大筐的钱还个龙二时,肩膀磨破了皮,全身的骨头就像散了一样。他终于明白了钱是不容易挣的。
可惜,一切都已经太迟了。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是在最后才明白这样的道理。能够尽早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我想一定是作家,要么就是伟人了。
当一个人生活需要别人的时候,又或者说有了一个精神寄托的对象。于是,活着的目地就是为了他或她。富贵的第一个精神寄托就是他的老婆家珍。然后是女儿,儿子,女婿,外孙子。结果,人生的三大悲剧,基本上都让他赶上了,而且非常的绝。早年丧父,中年丧子,晚年丧妻。当这一切都发生了之后,上天的眷恋,给了他一个孝顺的女婿和外孙。结果,女婿和外孙也相继死去。我不知道如果这些变化发生到我身上,我是否承受得住。也许富贵在战场上看到了太多的死难吧。慢慢的就习惯了。可是谁又能习惯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呢?
也许,活着,就是为一个家庭幸福,美满,而不是权势和金钱。
【篇五:《活着》读后感】
活着?活着为了什么?
当然,有很多人毫不犹豫的会说活着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个典型的旧社会败家子。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到大不愁吃不愁穿,有个三从四德的妻子,也使他彻底成为了嗜赌成性、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没有烦恼的败家子。这时的他活着也只是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当福贵嗜赌成性后,慢慢的他把所有时间、所有的钱、所有的家当都输光了。一家老小从华丽的大宅搬进了茅屋里,也因此父亲去世了。母亲生病倒下,家珍拿出两块银元让福贵去城里找郎中治母亲的病,可是福贵却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每天在坑道里听着枪炮声,饿着肚子哆嗦过着日子。这时的福贵只想着家人,为了能对家人好而活着,愧疚的活着。
当福贵回到了家,母亲已经去世,凤霞因大病而变得聋哑,儿子不认得自己。但他没有再幻想荣华富贵,他只是踏实的劳作,肩负起做父亲,做丈夫的责任。他活着只为了责任。
可是上天总与福贵开着玩笑,儿子,女儿,妻子,女婿相继的离他而去。这是福贵的报应吗?这时的福贵活着又为了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
余华书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贵只剩孤零零的一个人,但他坚持活着。我慢慢地读懂了,他在经过了人生百态后,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受,为了活着而活着。
上天给予我们生命,同时给予我们苦难与幸福。但,不管怎样,生命仅仅只是存在的形式,苦难与幸福只是其中的小插曲,为了自己而活着,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在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旧社会农民的缩影,但将他放大,我们却是看见了许多农民的辛酸。以《活着》为书名,我想作者是想让人们记住的不是死亡,而是被它衬托后的生存,是学会了承受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的“活着”。
【篇六:《活着》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综观全文,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面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他们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气、才是胜利!他们的命不只属于他们自己,还有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责任与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篇七:《活着》读后感】
最初被吸引是电影《活着》,一开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葛优和富贵就紧紧的融合在了一起。
后来找来小说去读,已记不清读了多少遍了,一本薄薄的小说,读出那么多厚重,随着富贵少爷的命运沉浮,体味着人生的沉重。繁华过后,沉淀的只有人生的本真。就象吹尽了黄沙,留下颗颗真金。
生在温柔宝贵乡里的富贵少爷,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过起了佃户生活,娘没有嫌弃她,被他百般侮辱的妻子家珍也回到了身边,和女儿凤霞,儿子有庆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好景不长,富贵被抓丁,以历战场上的九死一生。回家后和家珍相濡以沫,平淡的生活中有温情,但更多是生活的艰辛,很多时候只是仅仅为了填饱肚子。一个小人物的命运随着社会的动荡而随波逐流,就象一片树叶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上。
《活着》用朴实无华,平铺直叙的方式诠释了人生的真谛。使我们看到那一份份浓浓的亲情和小人物的内心保留的那份纯真那份善良。富贵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先是和他一样败家的父亲和舐犊情深母亲离去了,后来有庆被抽血而死,女儿凤霞死于难产,和他一起饱尝苦难的家珍也离开了,后来是二喜,就连苦根也没能保住。只剩下一头老牛富贵。两个老不死的富贵顽强的活着。
很多镜头在心里久久不能消失,在赌场被富贵毒打的家珍,枪毙龙二时的几声枪响,有庆和凤霞的死令人揪心的疼。而家珍那句春生,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所以你不能死更是催人泪下。从中看到了人性深处的伟大。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坚持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活着》是一支古老的歌谣,讲述着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篇八:活着读后感】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一生的故事,有点凄惨,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中国人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为别人而活,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为亲人而活。当就剩下自己时,我们又为谁而活呢?
《活着》发生在哪里,作者没有交代,但是从文中的细节和作者的背景可以推断是在浙北农村,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的鱼米之乡,鱼米之乡的生活一定很惬意吗?
福贵,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很“旧社会”的名字,大福大贵,人们的愿望总是那么美好,而现实总是喜欢和我们开玩笑。从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土改,大跃进,文革到改革开放之初,主人公的一生就是浓缩的中国现代史。
年轻时候的福贵有着封建阔少的一切品性,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根本不是我们六十分万岁的标准,如果大学开这些课程的话前三项福贵一定可以拿满分,最后一项天生的白痴吧。家珍,小说的女主人公,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一切美德,贤良、隐忍、任劳任怨。福贵的家珍的结合,用我们的话就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抗日战争时期,浙北很安静,日本兵没有打到这里,福贵和他的爹,一对的败家子,依然过着悠闲的生活,老

(2) [人生七年观后感]七宗罪观后感

【篇一:《七宗罪》观后感】
一部电影,若能让人反思自己的行径,它的目的也该达到了吧。《七宗罪》讲述了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认为自己被神选中,来惩处犯有七种死罪的罪人,从而引起世人的思索。天主教中有七种原罪,也是七种死罪,暴吃、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暴怒。你犯有其中几种?我想,只要是人,都无可避免会触犯其中的所谓罪恶吧。
7桩命案,讲的悬疑丛生,又环环相扣,两位男主角,布拉德。皮特和摩根。弗里曼,很好地诠释了两个性格各异的警察,一个睿智稳重,一个血气方刚。而连环命案的杀手描写最为精彩,他让我们相信确有其人。他睿智,隐忍,偏执,他说,他并不以杀人为乐,但是,当我们在每个街道,每个家中都看到死罪,我们容忍,见怪不怪,所以由他来执行神的旨意,惊醒世人。或许,在你的心里,也曾有过类似的念头,要替天行道,除恶扬善。
影片震撼人心的是,即使你知道这是罪恶,并且无法容忍这些罪恶,你就能完全做到不触犯吗?片中作为神的旨意的执行者,也不可避免犯有其中的罪恶,故事的高潮也由此展开。凶手在完成5桩命案后自首,但他却信心满满要完成惩处7种死罪的目标。原来凶手自己也只是罪恶的一个化身,他嫉妒皮特扮演的米尔斯拥有平常的生活,拥有美貌体贴的娇妻,于是试图拥有,而在不可得的情况下又因为嫉妒杀死了米尔斯的妻子,作为警察的米尔斯出于愤怒开枪打死了凶手,从而成就了凶手罪恶的艺术品。
正象影片结束时弗里曼扮演的沙摩塞说的那句话“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篇二:《七宗罪》观后感】
《七宗罪》是一部以宗教为题材的电影,影片围绕基督教中的“七宗罪”展开,电影集悬疑、恐怖为一体。在讲述宗教同时,映射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作为好莱坞一部经典影片,《七宗罪》给人们带来了太多感触与反思……
“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这是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七宗罪》正是以这些罪展开:城市中发生了连环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教义的人。凶手John是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自己认为自己是神派来的使者,代表神以七宗罪的名义来惩罚世人,他故弄玄虚的作案手法,令资深冷静的警员萨摩赛和血气方刚的新扎警员米尔斯都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中。他们去图书馆研读但丁的《神曲》,企图从人间地狱的描绘中找到线索,最后从宗教文学哲学的世界中找到了凶手作案计划和手段的蛛丝马迹。凶手前来投案自首,这令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案件就此结束,怎料还是逃不出七宗罪的杀人逻辑,这次凶手瞄准的目标,却是那个犯了“愤怒”罪的警员……
提到影片,还不得不提及两位主角:萨摩赛(摩根·弗里曼MorganFreeman饰)和米尔斯(布拉德·皮特BradPitt饰),这两位新老侦探的对比很鲜明,特别是在酒吧里面对话的那一段,点出了两者不同的态度:一个是稳重、阅历丰富然而无奈、选择逃避的老者;一是个性冲动、情绪化,还带着乐观、认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在办案手法上,萨摩赛的细心和自身的文学修养,不断发现线索,才慢慢的让案情清晰可见。相比之下,米尔就显得躁动不耐烦。这案子若是单独他一人决计是理不出头绪。萨摩赛更关注罪犯传递的隐含信息以及思考深层的犯罪动机以试图找到破案关键。他们两个的性格也在向我们启示着许许多多,引发我们诸多思考……
如今这个社会,科技的发展、信仰的缺失,人们陷入无尽的空穴与幻灭之中,宏大叙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冷漠、信仰缺失、各种幻灭的时代。影片中的社会冷漠与幻灭不断的被展示:Somerset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时其他图书管理员在打扑克牌,这是对知识渴望的幻灭;年轻的警探Wills和他的妻子由于受到欺骗而住进每天都会有地铁哄哄压过的房子,这是信任的幻灭;遭受威胁的女士不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才可以得到关注,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关系的幻灭。七宗罪最终是个悲剧,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剩下两个侦探,一个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个带着满心遗憾地离开了。“卫道士”的“卫道”或许震撼了社会、震撼了世人,但是最终并没有改变世界。时间仍在继续,社会仍然在“进步”,“罪恶”依然在发生。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影片在诉说着这样一个现实:有些东西纵然我们一时无法看到、无法了解却依然存在,七宗罪时时刻刻萦绕着人类的心灵,指引人的心灵渡向地狱,走向毁灭。米尔枪杀凯文那种无奈、绝望的表情正是对七宗罪的最好诠释,因为即使被萨摩赛告知约翰的目的就是要以他的枪杀作为伟大作品的句号,米尔仍然无法克制自己。而人类就像米尔无法摆脱“愤怒”一样无法摆脱七宗罪。七宗罪,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称之为“罪”,最多只是一种过失。只不过当它变得极端、偏激,就会成为一种罪。毕竟,人不是神,中国的古话中也有说“人无完人”,即使是神,谁又能说在古希腊神话中,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没有缺点呢?人,总有些欲望、有些追求,但那并不是罪啊。与其说《七宗罪》是一种讽刺,还不如说是种警醒,警醒人们好好把握事情的分寸,尤其是欲望。警醒人们正视、重视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从影片的结局似乎在向人们表明:那些人性堕落的人最终将会受到惩罚。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下,就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些被杀害的人从出生就是堕落的吗?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堕落?是什么导致了他们人性的幻灭?是由于“上帝死了”的原因,还是当时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人类理性的发展?毫无疑问,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但其也伴随着对宗教神学的挑战,对信仰的怀疑。
【篇三:《七宗罪》观后感作文】
进正题之前先扯点别的,皮特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演员么?犹记得不知道什么时候看过这么一句话,大概是看搏击俱乐部的影评的时候看到的,说皮特的演技好的时候让人叫绝,差的时候电影一点都没有让人看的欲望,想想总是没有凯奇极端吧,但是凯奇无论是好片还是烂片,总是有让人怀念的地方,但是皮特让我们记住的大概只有他好的片子吧,也许是我看过皮特的烂片不够多,观影经历不够丰富的原因。我发现还有好多可以扯的,留到另外一篇夜访吸血鬼的影评里面扯吧,一夜就看了这么两部电影,没想到都是皮特的,看个电影主演都撞车,打开方式一定出问题了。
凌晨五点到七点,一部电影看到最后,突然发现这部电影我看过,真的到了最后,到了皮特留着眼泪怒吼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看过,可见第一次这部电影被我遗忘的有多彻底,我仔细想了想,这部电影应该是我大三左右的时候看的,到现在不过两年左右,一部被大家如此称道的电影,竟然让我遗忘的如此彻底。本来对这部电影不想写什么来着,写个短评证明我看过就好了,但是随手翻了下影评,有人留下的一句话也是觉得少点什么,然后想想,还是写点什么吧,这部电影我给的是三星,貌似很刻薄的样子,但是我觉得三星确实已经是极限了,毕竟观影还是主观印象比较多一些,能打到三星一方面因为太多人认为这部电影经典,另一方面因为我十分讨厌有关法律政治宗教一类的电影,不想过度因为主观印象而打分过低的原因。
一部电影从头到尾,既然能被如此众多的人奉为经典,其故事情节、台词设计的都很精妙,一个沉着的老警察搭配一个莽撞的年轻小伙也没有任何问题,反面角色设计的也很棒,看上所有的都没有问题,都是一流的搭配,为什么我总是感觉少些什么呢,男配老警察没有问题,男三反面角色是我认为演的最好的角色,因为我都有上给他一拳的冲动,尤其是那若有似无的微笑,更是让人觉得这人忒欠揍了,那么痛快的给死刑实在是不痛快了,凌迟跟这货是绝配,女主么,稍微有点问题,但是影响不大,那么唯一在我这里出问题的就是男主角皮特了。
我想我不是第一次见到皮特的这种风格了,fight·club中是这种类似玩世不恭的风格,阅后即焚中也是这种风格,在路上同样是这种类似的风格,其中搏击、在路上和这部电影都拥有相当不错的评价,但是这部电影中,皮特一出场竟然给我一种这货是反面角色的感觉,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但是确实就有这种感觉,我无法理解一个在重案组做过好几年的人为什么如此的不淡定,如此的莽撞,有些地方这份莽撞用的很好,例如踹约翰家门的时候,但是有时候总觉得那么不合时宜,例如在最初的那个胖子的凶杀现场等等吧,同样在最后,愤怒,这个被留在最后的一宗罪,我觉得表现的和我想象的差距很大,或许这仅仅是我自己这么认为,但是确实是到最后他喊着要杀约翰的时候我才想起来这部电影我看过的,之前完全没有一点点的印象。说说最后差在哪吧,有句话叫做大音希声,本意是说最大最美的声音达到极致之后乃是无声之音,大悲之后的声音在我看来应该大抵也是如此,而且沉默之后的愤怒往往表现的才更有力度,但是皮特的高呼上帝或许更加符合这个人的性格,但是表现的却总让我觉得愤怒的有些假,有些做作,说到这,请能看到这里的诸位轻喷轻虐,仅代表卤煮个人对本片的观点。这应该是我觉得缺的第一点,守法公民这部电影中那种愤怒的表达方式是我很喜欢的一种,暂时大概也是唯一一种。
另外说说女主吧,就是演皮特老婆的那位,她的表演一直让我觉得很过火,尤其是第二次给老警察打电话,说的有些莫名其妙,如果这个老警察换成一个白人帅哥,ok为了表示我完全没有人种歧视,换成一个黑人帅哥的话也行,我完全相信着女的会和这个警察有一腿,再次求轻喷,女主说完了,大体就是觉得女主用力过度。
最后说说剧情的,可能说完之前那些,最后我想了想整部的剧情,或许这才是我觉得最大的缺憾,没有什么值得我铭记的东西,关于犯罪与宗教的电影,诺顿的一级恐惧最后结局的翻转以及诺顿的那些话让我深思,另外前面提到的首发公民的结局让我思考了很多,究竟是不是要毁灭的彻底才能得到最终的救赎,我思考了很久,但是纵观这部电影,我发现,留给我思考的空间很小,完完全全是一部悬疑片或许也仅仅是一部悬疑片,结局揭开了就揭开了,只不过是借助了七宗罪这个看上有些深奥的主题而已,换做另外如果有的话,什么十三杀啊,二十四毁灭之类的东西也未尝不可,只要这个东西看上神秘一点深奥一点就可以了,个人觉得完全有深挖的必要或者说是潜力,或许是我苛求的太多了,就到这吧!
再言:以上观点仅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喜欢看看就好了,不喜欢的话再三恳求轻喷,回头想想可能也是我想得太多,要求过于严苛了。
【篇四:《七宗罪》观后感】
影片《七宗罪》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将对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实施,在追凶的过程中,新老两界警探与罪犯斗智斗勇,最后却出现了出人意料与令人深思的结局。影片以独特的视角重新阐释了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关系,描述的社会状况和人类生存引人深思,并对人性和情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想要人听你说话,拍拍他肩膀是不够的,必须让他震撼一下,才能有人听你。”这是《七宗罪》中的大反派杜约翰的经典台词。杜约翰犯罪手段毒辣、思维缜密、计划周全,是个高智商的罪犯,同时是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他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而是有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
大卫·米尔斯是一个年轻气盛的警探,他因为工作上的失职而被调到了纽约的一所警署。在那里他迫不及待地想接下一个大的案件,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其实从开始的一系列场景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他的大概性格了,有些不羁,有些浮躁,容易冲动,但对待工作却有股拼命的冲劲。当然,外表的冷峻掩盖不了他内心的温柔和善良,他爱他的妻子翠西。印象深刻的是刚搬到新的办公室时,妻子突然来的一个电话,让米尔斯措手不及,不好意思被别人看到自己温柔的一面,但是又不忍责怪妻子,只好小声的在电话里轻声抚慰,挂断电话后还故作镇定地看看身边的搭档有没有注意到。看到这一幕我们不禁会心一笑。当他回到家后便冲进房子里去找他的“孩子们”,当看到他和几只狗在尽情的嬉戏,完全没有任何平日的矜持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他孩子气的可爱一面。就在这样一个好胜的人的心中,其实家庭比工作和地位更重。导演从这时候就开始酝酿有些气氛,因为影片最后的选择,和他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威廉警探,一脸沧桑,宠辱不惊,在警局德高望重。看得出,这个年过半百的黑人警探以他缜密的思维和冷静的办事风格早已树立了自己独有的地位,这点从警长对他必恭必敬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但是,在这些表态的背后,总能隐约地感到他内心的那份苍凉和淡漠。和血气方刚的米尔斯不同,威廉已经看过了太多的人间丑恶,试想每天接触到的都是社会的阴暗面,还怎能用饱满的热情去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他会在发现初露端倪的罪犯在策划着连环犯罪的时候拒绝接受接手调查此案,他会在和米尔斯的谈话中说道:“在这个地方,如果遇到抢劫或者强暴喊救命是没有人会去理你的,除非你叫着火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的表情,戏谑,嘲讽,还是自暴自弃的揭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解释,都可以洞悉到他内心的历程,从最初痛苦的无法接受,到看多了之后逐渐的淡漠。还好,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他还是怀揣着希望,他还在默默地奋斗着,虽然不像年轻时那般外露那般显耀。这也是最后他还是接手那个案件的原因。但是他可能没有想到过,他和米尔斯所要面对的,是一个自认为清醒的疯子借着上帝的名义“施恩布德”。
复三角模式的设置使整个故事与主要人物紧密相连,人物关系生成情节,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成为推动剧情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将探员命运与罪犯命运相连的关系设置成为全片点睛之笔。
当米尔斯被带上了囚车,在周围的一片黑暗中,他那双本来凌厉的眼里没有一点点生存的气息,绝望从灰色的眼睛里流出,充斥了整个画面。看着远去的囚车,逐渐消失在惨淡的斜阳里,沙摩塞苍老的脸上已经看不出哀伤或者是愤怒,他缓缓地带上帽子,说出了那句让我心惊的话:“海明威曾写过‘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为它奋斗’——后半句我同意。”
我们大部分人都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所以淡化着丑恶。但是,导演大卫?芬奇赤裸裸地拨去那层美好的外衣,把糜烂呈现给我们,展示给本来不愿去承认的我们。真实得让人心惊,残酷得让人发指。让我们在“直面惨淡的人生”之后,会不约而同而又不可避免的去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再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再去生活?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结局式的电影,即像《第六感》《小岛惊魂》那样仅是因为一个震撼人心、匪夷所思的结局而神话了全片。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我不认为《七宗罪》仅仅是因为一个结局而让人记忆如此深刻。导演从一开头就开始了铺垫,就开始了巧妙而精确的设计,使那种压抑,紧凑,悬念迭生的感觉一直慢慢的积累着,待到最后一刻无可避免的完全爆发。没有恍然大悟的醒悟,只有无以复加的震惊。正是由于如此,他并不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结尾而牵强地组织架构全片,而是通过那个惊世骇俗的结局而升华了本来就思维缜密的影片,从而使《七宗罪》达到了同类影片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电影里,7罪、7罚、7次下雨、故事发生在7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着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
【篇五:七宗罪观后感】
夜班闲的没事,在百度上简单的用文字回忆了一部20年前的美国电影《七宗罪》。虽然七八年前看过一次,当时剧情里某些细节似懂非懂,直到刚才最终清楚了电影里的剧情。
看后突发有了感觉,是不是只要是披露人性好坏的电影,如果拍摄到位,看后是不是都会让人思考,思考自己与电影里人物的思想,行为是否有相似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很多人性,就像窦唯唱过的《高级动物》。每个人也有最鲜明的一种人性,就像《七宗罪》里那7个受害者。复杂的社会有着复杂的人性,鲜明突出的人性,突出的人性有善与恶,物语类聚,社会里就有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人之初,性本?,真不好说。
中国电影不怎么喜欢披露人性,因为怕口碑,怕票行,更怕这怕那。因为群众多数好面子,那些人不喜欢被披露的人就会说你拍的不好,不真实,甚至痛骂。慢慢的也就去拍摄关于亲情,爱情,悲剧,反正是感人为主的电影,来博得大家的眼泪而已。还有一点,就是往往拍摄的都是表面的东西,就像讲述故事,但故事的思想,透露的本质却模模糊糊。经典的电影是有思想的,没思想的电影没人记得住。
说回来,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最鲜明的人性也许就是最大的弱点。坏人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人性优势去利用别人的人性弱点,使得自己成功谋利。电影《七宗罪》中凶手约翰·杜体现了出来。自己的鲜明人性很难被自己发现,即使发现也很难拿捏。而善于拿捏自己或别人人性的人很少,拿捏不好就有可能走向极端。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方方面面道理,谚语的话很多很多,毕竟人性就有很多种,但其作用无非都是劝说,告诫他人。在我看来,每个人最鲜明的人性一旦被发现、利用上,通向的只有死亡。
【篇六:《七宗罪》观后感】
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愤怒,是天主教教义中提出的人类七宗罪恶。七宗罪影片中正是以这七种罪恶背后七条命案来展开的。
最初看这个影片是冲着大帅哥布拉德皮特去的,刚刚看的时候有点失望,影片中大帅哥胡子拉碴、形象邋遢,脾气也不怎么好,并且整个片子对于女生来说有那么点血腥加上暴力。然而为了欣赏这部饱受赞誉的片子,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看完之后结果不出所料的没有令我失望。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段,布拉德饰演的大卫知道了正跪在他面前的万恶之徒约翰无情的杀死了他的爱妻之后,大脑迅速被两种选择折磨着,杀死他还是留着他?手中的枪无数次的举起又落下,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杀妻之仇不可不报。作为一个尽忠职守的警察,必须理性地选择用法律来制裁约翰,最重要的是,杀死他正如他之所愿,完成了他的终极犯罪目标。最后愤怒打败了理智,影片以一种悲愤的结局剧终。
影片中提到约翰是一个智商很高但精神有问题的人,他在他有限的生命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写了上千本日记,他所信仰的宗教没有救赎他的灵魂,反令其成为了杀人的利器。在约翰的眼中,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了罪恶,暴饮暴食的胖子,贪得无厌的律师,孤高自傲的美女,甚至容易暴怒的正义的警探等等。整个片子似乎都在指引着我们去发现人类罪恶的一面,凄凉昏暗的电影背景,血腥暴力的案发现场,冲动易怒的米尔斯,还有对这座小城对米尔斯的工作厌恶至极的米尔斯的妻子。剧情一直都渲染着一种压抑的氛围,让人踹不过气,但又舍不得放弃探寻最后的结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中国古代人性本善论。而大思想家孟子信奉的是人性本恶论。人性之初到底为何,各方观点不一。在我看来,人性最重要还是由后天因素所决定,基因遗传因素固然有效,但后天的影响是难以预料的。因此我们何不一开始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世界,看待人性,信奉人性本善。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类善良的本性似乎一点一点的消弭不见,尤其是在我国,人性罪恶的地方比比皆是,唯利是图的商人,贿赂成风的贪官,道德沦丧的某些“二代”。让人匪夷所思的现实每天充斥在网络上,刺激着我们的感官,一步一步的扩大我们所能接受的道德底线。即使这样,我们也得睁大双眼去寻找人性善良的一面,无私奉献的白芳礼老人,舍命救人的长江大学学生,热衷公益的无名人士,如果我们以一种中立的态度看待社会,其实这个社会还是有她的可爱之处的。这个世界上,很多事物都以两面甚至多面形态存在着,视角不同,所感知的社会形态也不同,用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社会没准真就挺和谐了。
“欧内斯特·海明威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世界是美好的是值得我们去奋斗的’我觉得后面半句说得很对。”这是电影最后一句台词,也是整片点睛之笔。事实确实如此,就算世界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我们还是应该为之奋斗,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只要人人贡献自己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篇七:《七宗罪》观后感】
如果你还未看过《七宗罪》,那你请别问任何人本片的故事大纲,因为好奇是影片最主要的成功元素之一。导演DavidFincher不但打破好莱坞传统类型电影的框框,还不断把惊喜带给观众,使这部看似是警匪惊吓片的电影比任何同类制作如《沉默的羔羊》等还要出色和震憾。
首先,单是三位主角的演绎已叫人叹为观止,BradPitt也得以证明自己并非徒具外表的靓仔小生。另一方面,片中的美术指导与摄影技巧也是同样的严谨细致,令气氛更加深沉诡秘,如那不停下雨的城市,灰暗的室内灯光与强烈的光影对比等,处处尽显导演的功力所在。DavidFincher对气氛与场面后掌握完美并能尽情发挥,在强烈的个人风格背后,创作出比《2020》更具末世感觉的现代城市,足以令观众不寒而栗。
对DavidFincher的这部影片早就仰慕已久,惭愧的是直到上周才第一次欣赏到。
“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到十六世纪后,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七宗罪,thesevendeadlysins):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ny),以及淫欲(Lust)。
导演DavidFincher显然不是要拍一部讨论宗教意义的影片,他只是想凭借七宗罪来描绘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下日渐沉沦的人性。
关于人之初性本恶与性本善一直是人们喋喋不休的问题。一部《七宗罪》又给我们以何种揭示?七宗罪是16世纪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形象代表的七种罪恶: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愤怒。
影片中描述的那个城市是个常常下着雨,破旧不堪的城市,那里的人奢靡,颓废,冷漠。老警探在那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总有处理不完的犯罪案件,呼吸着毫无生气的阴冷空气,都已厌倦,心也快冷漠了。还记得他告诉年轻警探妻子的那句话:在这里,如果遇到强奸,不能喊‘救命’,应该喊‘救火’,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那是个怎样令人窒息的城市啊。于是一个以上帝之名的恶魔出现了。
凶手以上帝传道者的名义,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最终以身殉道,而警察最终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是七罪,还是七罚?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这是令人无奈的悲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吧。无论正义与罪恶,最终都没有逃过宿命的安排。是社会的悲哀还是人生的作弄,茫茫之中,天主的那七大信条如影随行,不可抗拒,看过影片的人都不免颤粟——是不是我也有罪。
【篇八:七宗罪观后感】
16号晚上,准确地说是17号凌晨,在机场看了《撞车》,18号晚上看了《七宗罪》——老电影啦,不过我现在才看而已——两部电影在我脑袋里有点点交错,一种感觉:人生,原来就像刹不住车般得驶向毁灭,即使中途毫不意外地发生几起撞车事故,也阻止不了驶向终点的车轮。
这部电影的故事设计地很有悬念,结尾让人相当意外,并且回味尤浓。不详细介绍影片内容了,看过的回忆一下,没看过的赶紧找个空当静下来好好欣赏一番吧。
看完片子大致一个印象:处处是矛盾,处处是博弈,处处是两难的选择。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关于法律、制度、规则、人性等各类思潮的社会中,在正面、积极、赞扬的声潮反复袭来的社会中,影片中一切的一切似乎与“人之为人”又那么格格不入。
再次想到“异化”,一个可怕的词。上课听老头子说过,异化,就是主体人制造使用客体,比如工具,结果反而主客倒置,人沦陷为了工具的奴隶,举个简单的例子,金钱使人异化,出现拜金主义,很好理解。
在这里,“异化”往往被用来形容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比如人与金钱,人与机器,人与技术,等等。但是换个角度看,人与制度、人与规则之间呢?是否也存在一种这样的,所谓异化的形成、扩大。总有人乐观的高呼,以人为本,为人所用。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与理论假设之间还是有许多矛盾的。当我们设计、落实一种规则,以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结果在显示运作中,规则的存在在给人们带来确实的有序与效益的同时,有一天,我们可能也不得不面临,到头来在某个环节中,自己的利益损失最大甚至最基本的人性的表达都受到了所谓规则的钳制。大概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完美吧。假设存在全知全能的神,那么,这么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啊,也创造不出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
扯远了,再回来说影片。结尾那段:米尔斯举起枪,对着约翰,声泪俱下,痛斥这个果然叫他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混蛋。黑人塞(太久了,名字忘了)一开始拼命想劝他别开枪,拿出他所可能拥有的一切理性试图去说服眼前这个感情冲动的搭档。然后,他闭嘴了,无语了,眼看着米尔斯一枪,两枪,三枪,对着跪在地上的杀人犯连开了五枪。
仿佛正如塞所说的,他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善后。他无法组织杀人与被杀在这个肮脏的城市里反复上演,说是查案,其实说白了就是要么在凶手杀死下一个人前逮住他,要么就是等着凶手乖乖自动投案。他真正要做的,只能是善后:搜集现场证据,查尽一切可能的资料,整理、誊写、装订,盼望着法庭上的争辩中可能会用得着其中一点点的他的努力。
正因为如此,并且他在这个令人窒息的城市里工作生活了很久很久,面对着随处可见的犯罪,冷漠感染这周围的人,也感染了他。他很理性,知道哪怕眼前的就是凶手所住的房间,里面可能有非常重要的证据,哪怕同伴已经因为追捕凶手而身上挂彩,他也理性地阻止米尔斯:“我们本来就没有理由出现在这里”、“程序上没法解释”——然而,米尔斯还是继续了他一贯的感情用事,一脚踹开了眼前这道房门。
米尔斯,一个对生活充满期待的、感情用事、冲动任性的年轻人,为了在工作上作出一番成绩,申请调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带着妻子和几只狗,住进了一个地铁经过时会发生地震般摇晃的新家中。很爱很爱的妻子,刚刚怀上自己孩子的妻子,与案件、与凶手毫无瓜葛的无辜的妻子,竟然被凶手残忍地杀死了——约翰表情平静,眼神略带胜利的喜悦,娓娓道来,说自己是怎么进了米尔斯的家,怎么把她给杀害的经过——米尔斯举起枪,对着约翰的脑袋,颤抖着手,哭泣着,咒骂着眼前这个魔鬼,一枪,两枪……
黑人塞从试图劝服米尔斯放下枪,说“如果你现在杀了他,他就赢了”,到沉默,或者说是默许了吧。一个对生命充满热切期待、靠着这些期待活下来的人,一瞬间失去了一切期待的基础,等于已经被杀死了。
像这样的两难选择,影片中随处可见。做这样的选择没有什么标准可供参考,一切公平、正义,甚至自我实现、追求幸福的人类的终极目标都是空无。
作为结尾,塞引用了海明威的一句话:“‘这个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但我只同意后面那句。”看来是想说,虽然以上种种,但大家看完片子后也不要太觉得悲观了,还是要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嗯,感觉有点突兀,这话引用的。虽然道理是有道理。如果从米尔斯身上,塞学到了些什么的话,如果说他最终的默许事实上是一种肯定,已经冲破了他一贯的理性思考,是他思想上实现的一次突破或者飞跃的话,那么,也许片中应该再多给些铺垫与暗示。
爱因斯坦说得好,切不可把理智奉为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也许,最后那一幕,塞突然间明白了这个道理。

(3) [人生七年观后感]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一:《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刚刚看完《七月与安生》我没有看小说,仅仅是通过电影中周冬雨和马思纯饰演的七月与安生来了解这个故事。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女孩都是安生,她们因为父母的缘故,从小就没有得到安稳的生活,享受到亲情的温暖。从而不得不逼迫自己早点成长起来,能够独立。看起来她们年纪轻轻,总是一个工作换了一个工作,一个地方流浪到一个地方,生活总是飘忽不定,不了解她们的人总批判她们说,如今这些女孩子,就知道玩,疯,闹。但是她们流浪背后的心酸又有谁知道,她们没有一个家可以回去,因为父母各自离异,组织了新的家庭。她们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没去上大学,没有一个技能可以让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了生存,为了活着,她们不得不选择流浪。但其实她们的内心深处,比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一个家,被人爱护着,过上安稳温暖的生活。
像安生那样的女孩子,没有多少人会真正的爱护她们,心疼她们。所以,当七月把安生当成最好的朋友时,安生就可以把七月当成整个世界,当成家。影片中,七月带安生回自己家,当安生看到七月与父母之间的融洽与亲密无间的感情时,当七月父母对安生关怀备至的时候,安生的眼睛都是放出光芒的,她喜欢七月的家,因为这也是她梦寐以求的家,她多么希望自己是七月的亲妹妹,是这个家庭中真正的一员。影片中七月和安生中学毕业的时候,七月继续升学,安生却选择了去打工。七月的父母对安生说,其实你的天赋比七月好,就是你运气不好。不管你还相不相信命运,我以前也是不相信的,但是我现在愿意去相信命运。尤其是小时候,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是什么?我现在认为命是改变不了的,或许运,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努力能稍作改变。
我们现在又来说说七月,七月这种女孩子应该就是安生最为羡慕的女孩子。她出生在一个很完整美好的家庭里。父母给予了她最好的爱。让她生活在象牙塔里,她们按部就班的照着父母的意愿去成长和生活。上学的时候考一个好大学,上班的时候找个好工作,然后,就找一个好的结婚对象,从一个家嫁到另一个家去生活。可是安生所不知道的是,七月却也很羡慕安生那样的生活,因为自由自在,也许是一直按照父母设计好的人生去走,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不断压抑自己。从而内心就更加向往自由自在的人生。安生却因为自己从小没有得到家人的爱护和温暖,内心就向往能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所以,有时候。人真的是挺纠结的。往往渴望自己得不到的,却忽视自己已经拥有,而且应该去珍惜的。所以最后七月却放弃了她原本安稳安逸的人生,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可思议的决定。原本步入婚姻,从此当贤妻良母的她放弃了婚姻,家庭。选择了一种自由自在却飘忽不定的人生。而安生,这个流浪了二十多年的女孩,最后的结局却如她的名字一样,终于得到了一个安稳的家庭,从此不再孤独飘落,四海为家。
我希望每一个像安生那样的女孩子,最后都能有一个好的结局。能拥有一个好的生活,好的家庭,好好过活。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还是挺羡慕安生那样的生活。到处流浪,四海为家。我觉得这样的人生真的好酷啊!我确实也体会过像安生那样的人生,从一个地方流浪到一个地方,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很累,这样的人生一点都不浪漫,很辛苦,很心酸。现在的我,更愿意过着七月那样的生活,我宁愿自己生活在象牙塔里,不去经历外界的风风雨雨。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工作,虽然可能挣的工资不高,但是却足够满足我的生活,解决了温饱问题,就去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找个男朋友,谈个恋爱,准备结婚生子。然后建立起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过着不多也不少刚刚好的生活。如果以后有个女儿,我也不希望她去经历安生的人生,因为那样的人生太辛苦了。也不希望七月那样,最后活成了安生。我希望从始至终,她都拥有一个很平和很美好的人生。
【篇二:《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两个家境不同的女孩,从小一起长大,不同人生的故事。
整体来说故事有些悲惨,是一部青春文艺片,我现在喜欢喜剧。两个女主角同事喜欢上一个男生,男生喜欢着另一个家长眼中的坏女生,却一直和家长眼中好女生在一起,想象都会感觉我成熟的程度,超过了这部电影适合看的年龄群体。电影内容不想评论太多,但我现在更加知道人和人之间相处,就应该对对方以诚相待,有问题尽早沟通,有想法相互分享。
剧中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感情包含了相互羡慕,相互喜欢,相互向往对方的生活,相互帮助和疼爱对方,形成了一种不爱不相撕,这种爱得痛切恨得深刻的故事悲剧。现实生活中友情有很多种,好的知己,共同爱好,相互分享精彩人生,难过时相互的陪伴,发现对方的优点,鼓励对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对方忠心的祝福,一起旅行,好东西的相互分享,了解对方内心深处的需求,形成完整的自己和对方。友谊有很多种,相处要舒适。
对于剧中的爱情,不知道怎么评论比较好。也许从一开始安生应该去鼓励七月面对自己喜欢的男生,而不是去帮她表白,在两个人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帮助对方去沟通,但其他事情还是让对方去处理会好一些。对于男主角,更应该明白自己喜欢那个女生,而不是喜欢着这个和那个在一起,影响两个女生的人生,男人还是应该有责任感和担当。对于七月,在最初发现自己男朋友喜欢闺蜜的时候,应该趁早放手,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种解脱。爱一个人应该支持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应该无时无刻的相信他。
【篇三:《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作文】
七月与安生,在她们的13岁那年,因一只小松鼠结下深厚的友谊,从此她们的人生就有了彼此的影子。
七月安静、文雅,是天下父母眼中的乖乖女,是一个在父母臂弯下幸福成长为父母眼中的孩子,在大人的眼中,她读大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一切都是这么的井然有序;而安生性格与七月迥异,从小就没有父母在身边,她不知道女孩子发育了要穿戴文胸、也没有体会到一家人其热融融地围在一桌子吃饭的温情,而且在七月面子总是显得有些自卑,是七月让她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也是七月让她不再孤单。
初中毕业后,是她们人生轨道的分叉路,七月上了高中,安生上了职业中专,七月在高中恋上了家明,让安生备受“冷落”,毕业后的安生爱上了吉他手,泡吧、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混在一起,而七月按部就班,考上了大学。最后到七月大学毕业,两人在餐厅一起吃饭,七月让安生随便点,还点了最贵的龙虾,在安生面前的每句话都显露了她的优越,这让安生很不自在,终于安生爆发了,她为了得到一瓶免费的红酒,当着一群陌生的朋友对着一瓶红酒一饮而尽,似乎想把自己所有的委屈和不愉快都发泄出来,之后说着自己以前的种种心酸。不同的生活环境真是会造就不同的人吧,原本两个单纯可爱的小女孩,如今却大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对之前在一起生活学习的美好回忆吧。
两人因为家明相撕,到最后,安生把家明让给七月,而七月选择让家明逃婚。之后安生和七月又重归与好,而此时的友谊似乎比以前更深厚了,好的友谊,不管经历了多少的风雨,只会让这份友谊更真实、更深厚!
我为这部影片打9分!
【篇四:《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七月说她和安生的友谊,自己是被选择的。
当然了。她让明明婚礼那天别来了。也许明明来了,那她就会结束和安生的友谊。然而明明真的听了她的没有来,所以被选择这句话就是深刻的怨念。
所有人都没想过婚礼会出意外,她自己也等待着那一刻。
然后,她有没有后悔呢?
七月很爱那个男人,就像当时安生爱着那个吉他手。
七月想和他也只和他结婚过一辈子,就像安生后来也准备嫁人过安生的生活。
七月知道也被知道安生有多爱那个吉他手,安生去找他,却说,七月,你让我留下我就留下。这是安生的怨念。七月没有说甚至也没有明白。
安生后来让七月留下,但她们是两个性格的人。安生每次写信都有写问候明明,可是他们有什么呢?
明明认识的安生一直有男朋友。七月没有知道那些场景,却总以为明明喜欢安生,甚至会怀疑安生主动接近明明。
安生说吉他手是第二爱她的人,她去找他,对七月说,你说让我留下我就留下。她每次都会写问候明明,也总戴着那个佛像,许多无法言说的怨念就是会有这样固执的表现。
有些事情只是存在在心里面,就像七月以为明明和安生互相喜欢。
也许明明喜欢安生,但安生却没有喜欢明明,她只是希望七月对自己说出梗在心里的想法。
明明走了之后安生回来了,但是他却堵在了两人心中,没有讲清楚想清楚就是永远。
最后,我觉得她们是讲清楚了的,新郎没有参加婚礼,七月和安生也会没有顾忌的说许多话,所以也就有了这个故事。
最后的悬念,七月还是安生,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意义,也没有什么值得怀疑。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的,当一切过去,她们明白了过去。可是都已过去了。
【篇五:《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电影《七月与安生》是由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当我在手机上看到宣传片的简介时,我心想,这又是一部关于两女一男的“三角恋”的爱情故事,故事结尾无非就是友情破碎,爱情也不会长久的狗血剧情吧,心里暗自高兴自己的聪明,所以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但是直至看完这部电影,我却有了一种完全有别于俗套三角恋故事的感受。友情永恒了,爱情却只是一个配角,也就慢慢淡出了观众的视线。这个让人感受青春,感怀友情,感怀爱情的凄美故事,在几位精湛的演技下,让人动容,应该说它对每个人来说,也许是一次生命的审视,一次灵魂的叩问。
七月与安生是两个从初中时代就建立起了密切的友好关系。七月没有像夏天七月的热情似火,七月是一个温柔文静,乖巧可人的女孩,像是清晨初露的晨光,暖人,清晰,单纯;安生也不安生,安生是一个古灵精怪,追求自由,放荡不羁,才华横溢却不循规蹈矩的女孩,两个个性各异的女孩却偏偏如一见钟情的情人般建立起了一种对彼此全心付出,依赖,甚至是死心塌地的友情。七月会心甘情愿地被安生拉着逃课,和安生一起爬树,互诉心声,而缺乏亲情关爱,缺乏家庭温暖的安生也从心里把七月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把七月的家人当作是自己的家人。在七月以及七月的家人身上感受到那缺失已久的温暖,就像梁静茹的歌词里写的那样“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却能把冬天变成春天”,那甚至是一种比情人更懂得倾听,比情人更死心塌地的友情,让人深深感动和温暖的友情。作为女孩谁没有一两个闺蜜呢,可以相互倾诉,开心的,不开心的甚至小女孩之间的秘密,看到她们恨不得把自己都给对方的好的样子,我很后悔坐在我旁边的人不是我的闺蜜,我很想念她,愿她一切安好。
但是很可惜,因为命运的关系让安生爱上了七月的男朋友,而家明也被安生那种诡异浓郁芳香般的特殊个性和气质所吸引,爱上了她,但是却又离不开温柔的七月。于是,七月和安生就像家明生命中的“白玫瑰和红玫瑰”般,让他举棋不定,难以选择,所以选择了逃避,而安生也选择了独自流浪。当七月在火车站上送别安生的时候,七月跟着载着安生的火车跑,安生含泪问七月“你想我留下来吗?如果你说让我留下来,我就不走了。”但是害怕失去家明的她,抱着一己私利还是没能说出让安生留下的话。安生就这样开始了她的流浪生活,迷茫,艰苦,假装微笑了很久,但却没有人叫她不要笑了,这样的她让我感觉到心痛了,安生曾经说过“我以为自己也许会永远漂泊下去,可是永远到底有多远呢?”安生每到一个地方一个地方都会给七月写信,告诉她遇到的人,看的风景,她的生活,每封信都会问候家明,这也成为剧情发展的着火点。真相大白的时候,就是三个人彼此痛苦的开始。七月打了安生一个耳光,却无法打断两个人的深刻友情,当七月含着泪对安生喊着:“我还有什么可以拿来和你分享?”那种爱情,友情同时崩塌带来的伤心绝望却又不忍恨的痛苦无奈叫人痛心,而安生也给七月带来的伤害陷入深深地自责。最后,安生成全了七月和家明,但七月却在结婚之时让家明离开,自己却开始了安生的流浪生活。踩影子的人和影子的本体交换了人生,安生成了安稳的七月,七月成了流浪的安生,她们从此都过上彼此的生活,这就是宿命的转换。
整场电影在此落下帷幕,我不禁感叹甚至羡慕她们之间的友情。三角恋的故事却没有夺爱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甚至也少有爱情的卿卿我我,它让我更多看到的,是一个动人的“情”,为了对彼此的爱而牺牲自己,过上独自漂泊的生活。善良而宽容的七月也好,倔强而孤独的安生也好都是真情真性,愿意为爱牺牲,懂得感恩的女子,“我恨过你,但也只有你借助电影的一句对白结尾,七月说“你写的是什么内容?”安生说:“爱,流浪和宿命。”
【篇六:《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听闻《七月与安生》里两位女主角获得了金马奖,我看了这部剧,总体来说剧情比较新颖,但也有很多漏洞,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剧里七月和安生是两位性格迥异的好姐妹,从13岁相识一直到27岁,经历了酸甜苦辣,爱恨情仇,个中滋味。
但剧中有几个我觉得不太合理的地方,安生离开小镇时,七月和家明都去送她,七月和家明是情侣,但剧中却分开来拍,先是家明在站台把他贴身的菩萨挂坠送给安生,然后七月和安生在站台相拥而泣,事实上,家明和安生在站台根本没有机会单独相处,有驳常识。
剧中七月在结婚的前一天劝家明离开,她想要自由,想要去外面闯闯,只有依靠这样的契机逃离,可没想到后来发现自己怀孕了,如果她真想要自由,可以选择流产,为什么要等到孩子七八个月了,才跑去找安生,把孩子生下来又不养,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剧中七月和安生是两个性格迥异的好姐妹,两个人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个好学生乖乖女,一个坏女孩四处流浪,现实生活中,不同层次的两个人,随着差距越来越大,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不会维持那么久的友谊,而且喜欢的类型也不会一样,她俩爱上同一个男生,多多少少有点不合理。
还有就是安生只是一个中专都没毕业的小姑娘,从十几岁开始流浪,四海为家,到处骗吃骗喝,饥一顿饱一顿,没有谋生的本领,没有学识,没有资历,却在27岁时在北京有车有房,还在市中心开了一家咖啡馆,是最大的不合理处。
剧中有一句台词,我觉得说的还不错,七月的妈妈希望她过上安稳的生活,她的好友安生选择了流浪四海为家,七月的妈妈说,女孩子不管选择哪条路都是辛苦的,深有同感啊,不过我觉得应该适用所有人,大家都不容易。
最后,我要肯定一下两位女主角的演技,演技值得肯定。
【篇七:《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现在,文艺片大行其道,但是能渗透到心里的并不多。《七月与安生》算为数不多中的一部。它是安妮宝贝的作品,酸酸涩涩但是又很温暖。让文字变成图像,应该总会有些差距,但是电影版并没有让我失望。加上周冬雨和马思纯都是我喜欢的年轻女演员。
但是这样的片子我不想在电影院看,喜欢的朋友并不在同一个城市,无人可以分享。亦或者我觉得这部片子讲的也并不完全是友谊,更是一种内心的对战。所以窝在寝室看网上的枪版,想流泪的时候手边还能有抽纸,那才是舒服的、合适的方式。
人们有的时候喜欢电影也许是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并不敢那么放肆。所以我们通过电影,假想着过那种毫无约束的生活,借以获得心理上或者是生理上的真正自由。我一直都相信,每个女生体内都有个安生,一个七月;一边渴望着自由,一边又束缚于现实。每个人之间的差异源自于两者的比例不同罢了。
尽管如今的社会相较于过去,男女更加平等,但社会对待女人远远没有对待男人那样宽容。女人似乎生下来就注定以平平淡淡作为福气,以安安稳稳作为人生信条。即便社会在前进,这样的意识在削落,但却的的确确仍旧是主流观念。电影里说:女生这辈子只会去很少的地方,结婚生子平平淡淡。那是作为乖乖女的七月之前二十几年一直相信的教导,而安生却与她截然不同。
安生追逐着自由,享受一个“人”的生活而不是“女人”的生活。四海为家。她是个讨人喜欢的姑娘,才华高于七月,但是却太遵从自己的内心,以至于无视所有的社会条例。社会认可的美好和女孩子该有的形象对她毫无拘束力。她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爱着自己想爱的人,义无反顾,随心所欲。世上有几个人敢成为这样的女子,那一定是极具魅力的有趣的女生。这样的女生又令人怜惜。因为这世上真正有趣的人并不多,他们的锋芒会在现实中被人不认可。剧中,安生写给七月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看起来有趣的人多了。都是装的!装自己都信了。”确实,这世上有趣的人真是太少了,我觉得,我也是个无趣的人,而我身边有趣的人也很少。真正有趣的人,大概会很闷吧。
不管如何,酸甜苦辣皆是人生。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该被评价被判定。
年轻的时候就该是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我怕当自己老去的时候,难以平静从容地回望惨白无聊的青春。
【篇八:《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这些年来,国产友情片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营造着防火防盗防闺蜜的友情氛围。闺蜜都变成了一种美丽又危险的存在,明明表面上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背地里却都举着美丽又有毒的刀子,虎视眈眈地寻找下手的时机。有时,闺蜜甚至成了一种凛冽的贬义词。
难道我们就不能期待一场毫无心机的友情吗?我们无限了解彼此,无限亲近,因此会产生许多无伤大雅的小摩擦,但我们的友情,自始至终都是纯粹的,美丽的,没有小心翼翼的设防也没有勾心斗角的心机,这样难道不才是闺蜜的定义吗?
可惜,电影《七月与安生》里,闺蜜的设定依旧让人不舒服,好像一定要经历背叛与撕逼这道坎,才能炼成友情的真金一样。
撕逼过后的两人,似乎过上了反转的人生。
旁白说,后来的七月活成了安生,开始漂泊,去向远方,后来的安生活成了七月,过着安稳的日子,马上就要组建家庭。虽然她们不曾承认,可她们是彼此的soulmate,到最后,她们还是活成了彼此的样子。
可是我却觉得,她们自始至终,都是最初的自我。
安生真的想漂泊吗?她曾经在离开的火车上对着安生大喊,如果你想让我留下,我就留下。最开始的安生,并不真的想去向远方,骨子里的她依旧是安逸的,她看过茫茫的雪山,见识过豪华游轮之外浩淼的大海,她去过数不清的酒吧,她在各种各样的出租屋之间周转,可是到头来,她最想去的地方,依旧是故乡。她逼迫自己远行,却发现,自己始终是个恋家的人。
而七月呢,表面上她是个乖乖女,受到各种刺激,才会黑化和闺蜜撕逼,拿着花洒狂喷安生,被未婚夫逃婚之后不得已离开家乡。可在最开始的时候,七月的性格之中就已经埋藏了叛逆的种子,13岁的安生犹豫再三都没有动手之时,是七月抓着安生的手砸碎了消防报警装置,并拉着安生快乐地逃离。那之后,她的一切行动看上去是出离性格、被逼无奈的疯狂,实际上却是性格使然罢了。
两个人并不是活成了彼此,而是保持着忠贞的自己,也正是因为太过忠于自己,才会在友谊中笨拙地碰撞交锋,争吵过,决裂过,到头来,却还是义无返顾地爱着对方。
七月在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第一时间跑来找到了安生。虽然两人已决裂,可在这样的关头,七月却发现,原来自己这样的心情,最想传达给的,还是安生。
友情终于还是恢复了最初的模样,两人不计前嫌,继续当着彼此的闺蜜。安生大刺刺地展开手臂,说,快躺在我的臂弯里!
电影的最后一波三折,不断反转,最后呈现给我们一个唏嘘不已的结局。在安生用笔勾画出来的那个世界里,七月自由自在地活着,看过这世界的千万风景,而安生则带着七月的心意,平凡又努力地活着。
比起电影的设定,我个人更喜欢小说原作,没有哗众取宠的撕逼,只有软弱却会勇敢站出来捍卫安生的七月,也有在青春的道路上不断流浪和绝望,最后还是选择了七月的安生,那才是让我鼻酸泪流的友情。
读原作的过程中鼻酸了好几次,那些有关友谊的小细节总让我想起我和我的朋友,可看电影的时候,只有七月和安生年少时昏黄时光下的交往,才让我因感动而产生泪点。
只不过原书中的那句话,还是极好地贴合了这部电影的主题。那是书中和电影中两个世界里,交叠在一起的、同属于七月与安生的故事:
少年的友情就像一只蝴蝶一样绚丽而盲目。可是安生,是她爱过的第一个人。

(4) [人生七年观后感]七年知情岁月读后感

他主动放弃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主动选择去穷乡僻壤的陕北插队;他不负众望勇挑重担,积极参加农村生产,带领农民为改变生产生活面貌而努力;他放弃给国防部长当秘书的荣光,主动提出到基层去,回到群众之中。他就是我们敬爱的习近平主席。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似乎是目睹了习近平主席在陕北插队时的成长与奉献。不由想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被感动着,也被激励着。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在优越的环境中学习读书并不难,真正可贵的是在艰难的岁月中依然不曾失去青云之志,一如既往的进步。习近平主席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白天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晚上还要焚膏油以继晷,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啊!
文学以修心。习近平主席非常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有时读古典诗词读得兴奋了,他就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读,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我想在那样的环境中,这些古典诗词即使他修身养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慰藉了他的心灵吧!不由联想起习主席讲话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大概与他那时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是分不开的。哲学以明智。习近平主席在插队期间阅读了很多哲学类的书籍,其中以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为主,这对于他深刻的认识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习近平主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优势和特色,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如果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失去灵魂也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见解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军事以晓势。习近平主席深入领会了毛泽东主席的军事理论和作战方法,“积极争取主动,充分发挥不对称战争手段,制人而不受制于人”,充分了领略这样的博弈思维、战略思维;作文研读克劳塞维茨的军事名著《战争论》,使他有能力在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条件下高瞻远瞩的看待问题、分析局势,带领国家和军队取胜;阅读《罗斯福见闻密录》,使他通晓了国际政治和大国博弈的真谛。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我想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为农民办实事的做法和精神与左宗棠的思想与做法是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的。习近平主席在当了村支书后,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他给农业研究院写信,得到了一些粮种、菜种,改善了梁家河村民的饮食;他带领村民打井,解决了吃水和浇地的问题;他积极地办沼气,使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下,梁家河从一个一到青黄不接就主动出去乞讨的贫困山庄变得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贫贱忧戚,玉汝于成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和这些伟人一样,习近平主席的梁家河经历不是敝屣而是美玉,是这些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为习主席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的思想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七年的知青经历让习近平主席深深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写着对习近平主席七年知青岁月的感慨,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同样的青春岁月,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不断蜕变不断成长,而我们在校园里获取知识、无忧的生活。梁家河贫瘠的黄土地上走出了我们敬爱的习近平主席,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我们又会拥有怎样的远方?我想路在脚下,“不满足是进步的齿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我们应坚守着自己的方向,去迎接明日更明媚的自己。让我们铭记“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用自己的双手与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5) [人生七年观后感]人生不能重来读后感

【篇一:人生不能重来读后感】
区纪检监察系统开展“纪检监察大讲台”、“读书谈体会”、“专题调研”等三项活动。我参加了多次的学习。学习之余,我也认真拜读了青年作家张小莉写的《人生不能重来》这本小书。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家老小在贪官落马后的多舛境遇。大概情节是:郑雅琳是一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她是副市长之女,在国外留学。取得博士学位的郑雅琳满心欢喜地回国,众宾客上门道贺,孰料就在这时,身为副市长的父亲郑煜辉被查出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被专案组带走,将移送司法机关。奶奶无法承受接受事实,不幸去世。哥哥、嫂子以及表叔都涉嫌贪污受贿案件,表叔为了自保,设计了车祸现场,让哥哥和嫂子假死,而将他们软禁在某地。父亲贪污被捕,奶奶、哥哥、嫂子相继去世,一夜之间,整个家支离破碎。面对将近崩溃的母亲和7岁大、不懂事的小侄女,郑雅琳在男友的帮助和鼓励下,挑起家中重担,照顾母亲和侄女,可是生活、情感的磨难却还没结束…
《人生不能重来》小说没有花长文字刚性地去描述作为副市长的郑煜辉如何犯罪的过程。而是从他身边亲人的悲愤、痛苦、忧伤、无耐和可怜的情感去体现腐败分子不仅毁灭了自己的人生,而且给幸福家庭亲人带来人生无法弥补的伤痛的结局。如果说,参加组织学习使提高了认识,那么看了《人生不能重来》却让我心灵有了更深的感悟。
首先感悟人生。人生最高贵的是生命。我们国家经历过磨难,我们每个人,也都经历过亲人、朋友的生死离别。“扼腕墓道”不仅是我们对逝去生命的感叹,还有我们对活着的生命的珍惜。怎么珍惜现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人生的舞台没有彩排,也没有重演,所以人生路上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都必须深思熟虑,三思而行,对自己负责,对命运负责,对不能重新来过的人生负责。“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的关头只有几步”,许多的腐败人员他们都有自己美好的人生目标,都有勤奋、努力的工作过程。《人生不能重来》的副市长的郑煜辉就是这样,才华横溢,但他没有走好关键的几步,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他没有机会悔恨“如果让我回到从前,我会……”说到这里,我想起了革命烈士方志敏《清贫》最后的一句话:“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人生态度才能少走弯路。感悟人生,珍惜现在,努力工作,不贪不占,心安理得,自己轻松,家人安稳,所以保持廉洁是人生大智慧。
其次,纪检工作的感悟。《人生不能重来》主要是通过腐败给家庭造成巨大的打击,从而体现腐败的代价是惨痛的。这种极具人情味的描述,很容易触动人的心弦。让人感悟到腐败的后果。如果说我们平常学的《以案论纪30例》是起到让人对法律的敬畏,那么,感到的是让人保持清正廉洁的心灵触动。我对纪检工作也有了感悟。这几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资金也越来越多,各种涉农项目开发不断开发。容易造成农技推广人员的腐败行为。对单位的纪检工作有二点想法:一是把廉政教育,落实到工作启动当中。重点抓政策落实,监督工作程序到位。廉政宣传就能在工作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提高干部职工的忧患意识、防范意识;。二是组织开展的“廉政微课堂”,改变一人说、教、读的形式,采用大家谈的互动方式,使学习具体化、生活化。通过一个主要的议题,大家把学习心得进行交流。通过对身边同事和家庭的关心,提醒大家在工作中保持廉洁的重要性。
“读书,使人变得聪明。”读《人生不能重来》,不仅使我更聪明,也使我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感悟。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方向,工作上保持廉洁,不仅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大家,也会有温馨的小家。
【篇二:人生不能重来读后感】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间房,分别住着:“天使”和“魔鬼”。你成为天使,还是“魔鬼”,就看谁的力量大?这个力量从哪里来呢?天生的,还有后来教育与环境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250658.html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