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故事 > 古代的文人10篇

古代的文人10篇

时间:2018-11-11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www.xjwk.net--励志故事】

古代的文人篇(一):文人与秋_800字

  翻开厚重的中国文学史,惹眼的的是文学历史所拥有的艳丽光环,抢眼的是杰出文人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刺眼的却是文人们为世事落下的清明泪珠。
  中国文人好多愁善感。他们大多都是仕途未成,进而转为以文学创作来表达心中的积愤。其中以叹老忧国者居多。“中原北望气如山”的陆游,“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杜甫,“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苏东坡等等。似乎在忧患中,文人们往往能做出经典的文句,流芳百世,为后人直至我们传诵。如此看来,面对这可口的文学美餐,我们好象应该对当时的动荡的时局心存感激。但是有谁会了解这些文学作品需要文人们倾注多少的悲愁和哀痛。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尝尽了世态炎凉的苦涩滋味,于是文人们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人生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就,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秋,隔于夏末冬初。已过去的是炎热繁华的夏天,将要来的是寒冷凄清的冬日。一阵秋风一阵凉。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在秋天生活,好象是即将行刑的死囚,明知前方是断头台,但脚下走的却是唯一的路。秋天在某种意义上作为“由盛转衰”的象征,就成了文人们抒发情怀的“黄金时间”。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重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随便翻翻唐宋诗词文集,没发现赞春绘夏评冬的诗词有可能,但若没看见写秋的作品那就太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登临送目,正古国晚秋,天气初萧”,“红藕香残玉簟秋”……秋天的萧索,冷清和衰败注定它将成为文人倾诉的对象。
  从“愁”字的构造也可看出,秋天的心情自古便于“愁”有着不解之缘。秋天,它渗透了中国一千多年的悲愁,它饱含着几乎所有国破家亡的愤恨,秋天其实也在哭泣!
  你听见秋天的泣声了吗?风儿赶来劝慰,叶儿为之憔悴,就连天空也为它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黑纱。这是秋天的情感,这是秋天的伤怀。这其实是古代文人留给我们的深深忧患。
 

古代的文人篇(二):江山锦绣,文人风骨_3000字

  江山千古,文章锦绣。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代有才人出。不论是纵横捭阖、周游列国的谋士之流,还是出使边塞、穷困潦倒的使臣,也或者是归居田园、退隐江湖的菜农。都有其自己的为人处事哲学,都有自己信奉的“金科玉律”。
  古往今来,为文者甚多;有文人风骨者甚少。
  放眼望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这其中朝代更替、历史变迁,远至《诗经》,近至现当代文学,其中舞文弄墨者数不胜数,然真正有风骨之人,屈指可数。是他们“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他们“不为五斗米折腰”,亦或者说,自汉唐以来,中国的文学在胭脂水粉里、在江南雨巷里、在歌舞升平里少了那份原有的坚韧与骨气,少了那份坚定不移的节操。
  那么,究竟何为风骨?
  【大汉风骨】
  在司马迁《报任安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是司马迁的风骨,也是他不惧万难,不惧耻辱,一心要写他的《史记》。他的风骨,是在强权面前不低头,在面临宫刑之时不退缩,在被世人嘲笑讥讽之时,依旧坚持客观公正的用一支瘦笔,记录历史的真实过往。他的风骨,是在皇帝面前叫板,是不为皇帝的权势所逼迫,刚正不阿地记录历史,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汉代。
  试想,在那个封建等级森严的时代。皇帝的所下达的旨意是“奉天承运,皇帝召曰”,那是与天同齐、承天授意的,皇帝的权限是上天授予的。其权利之大、范围之广都是无可厚非的,司马迁一介文人,又怎敢与皇帝叫板,莫非是你真的活腻了?可他是司马迁,他确确实实地做了,而且宁死不屈。他用一部春秋笔法的《史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辉煌灿烂的大汉文明。
  每当我走进历史,走近汉代,都无可避免的要去太史公的墓前,拜上一拜。他在我的心里,是汉代第一文人,也是汉代历史上最有风骨的人物之一。
  提起汉代的文人,还有另外一个我最欣赏的人——苏武。
  或许,很多人都不记得,远在汉代,有那么一个苏武。一个在北海边上,持节不屈十九年的使臣。匈奴首领为逼迫其投降,就将他关在大窖之中,苏武饥寒交迫,靠吃雪和旃毛维持着生命。之后,匈奴首领又将他放逐到北海,给他一群公羊。让他牧羊,待生出小羊羔的时候,才允许他回归汉朝。可一群公羊哪里能生出小羊羔,就这样他在北海之滨牧羊十多载。每年望着南归的大雁,默默流泪。
  他叫苏武,汉代使臣其中的一员。可他面临匈奴威逼利诱之时,手持汉节,宁死不屈。他是文人,一个封建社会里士大夫阶层的文人。可他用自己的铮铮铁骨,

古代的文人篇(三):留下民族文化在心中_750字

  北京的雾霾日渐严重,大街上人人戴口罩,恨不能把防毒面具都带上,不过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民族文化正在一场更大的雾霾中哮喘。——题记
  自从科技把中国和世界接轨以来,中华儿女们的“洋务运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街上随处可见穿西装、开外国车、住小洋楼的,我国的传统服饰、国产汽车、传统民居在他们眼里实在看不上眼。喝着人头马、白兰地,自家的茅台都觉得下品。用着“三星”、“苹果”,咱中国的“小米”性能真的比它们差吗?打开电视机,不是《火影忍者》就是《海贼王》,在他们眼里,国产动漫“难登大雅之堂”……,什么都追求进口的,就差把自己也搞成“进口”的了。
  再看祖先5000年来历代传承的传统节日和汉字,情况亦是不容乐观,为了过一个洋气的情人节,连爸妈用心熬煮的元宵都不吃了,在火鸡和圣诞树的“诱惑”下,把“好吃不如饺子”的饺子都放弃了,每天喊着英语、日语、法语,连汉语都不会说、汉字都不会写了,毕竟那可是让古代文人“吟安一个字,碾断数经须”的美丽语言啊!连中华民族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忘了,咱还算个中国人吗?要知道,一味崇洋媚外,只会造成邯郸学步的后果。
  不过,趁着我们还没有完全迷失自我,亡羊补牢还不算晚,对于“舶来货”咱可以照常使用,就是别让它们成为生活的全部就行,至于中华传统文化,不妨给它贴上个“中国制造”的标签,在津津有味的看福尔摩斯的同时,也让外国人知道知道咱中国也有个神探叫狄仁杰。
  历史上的洋务运动最终以破产而告终,希望现实生活中的“洋务运动”早日破产,中华传统文化乃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瑰宝,需要我们铭记和保护,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我们好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留在心中,千万不能迷失自我,但愿这场“大气污染”会在我们的治理下早日解决,好让我们的子孙记得自己是中国人!
 
    初三:坤

古代的文人篇(四):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十大名相


  NO.1文胆武略官场楷模——清代名相曾国藩
  曾国藩,清代名相,也是个清官。他步入仕途后,曾十年七迁,37岁当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着述、家书、日记,广为流;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则。因此,他除了“一品侯”头衔之外,还有“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贤”、“近代史之父”诸等称谓。
  曾国藩一生是极其成功的,名誉、地位,别人所有,他皆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有。他成了.惟独佩服的人物,成了蒋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师形象。
  NO.2帝王之师救时宰相——明王朝名相张居正
  张居正,明朝名相。他机巧善谋,治世有方:创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黄整淮,修整边防,功在社稷,垂名后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时宰相”之誉。张居正作为一名改革家,不在王安石之下,他没有贸然全面整顿财政,避开了统治势力的“痛处”,改革成功,国富民安于一时。
  张居正作为一代宰相,为国于民鞠躬尽瘁。身为帝王之师,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师德,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他尸骨未寒之时,朝野狼烟四起,一邦小人便开始秋后算帐,张被罢了官位,抄了全家!
  NO.3辅佐天骄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辽国皇族之后,元代开国大臣、名相。成吉思汗时,被召用,随后双扈主西征,观天象,卜吉凶,力劝成吉思汗不要妄杀无辜,得成吉思汗信任,遂为成吉思汗股肱大臣,尊宠至极。耶律楚材,上谏针贬时弊,保江山稳定,改革税制,武功文治,使蒙古统法者收到极盛之效。
  NO.4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准
  寇准,北宋宰相。太平兴国进士,景德元年称相。时值辽兵来攻,寇准力排众议,坚主抵抗,促使真宗前往督战,与辽订“澶渊之盟”,后王钦若陷害寇准,被罢相。寇准居官清廉,为世代楷模,他终生不蓄钱财,家中无歌伎,“有官居鼎鼎,无宅起楼台”,是时人对他的形容。
  NO.5熙宁变法争议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神宗时名相。这位不甘寂寞的政治家,领导一场轰烈和悲壮的熙宁变法,从此这位勇士独撑大旗步入历史漩涡,成了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变法之前王安石被誉为“当世圣人”,变法后,司马大骂其为欲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后来的宋徽宗对王安石推崇备至,而到了宋钦宗那里,竟成了北宋灭亡的魁首。作为文人的王石安,中国人妇孺皆知,而作为宰相,却争议不休,原因何在?
  NO.6瓦岗军师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
  魏征,大唐名相,以直谏扬名天下。隋末,投瓦岗,兵败归唐,佐太子,玄武兵变,易主辅秦王。唐太宗时,进为宰相,成为大唐王朝决策主要人物之一。
  魏征,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历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树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魏征曾向太宗面谏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谏诤多至“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魏征一人。难怪魏征一死,太宗大发感概“魏征殁,朕亡一镜”!
  NO.7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
  房玄龄,大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居位最长的宰相。他为人多智,有奇谋,人称“房谋”。隋时,人皆言隋祚长久,唯房玄龄慨然而忧,一语道破天下事:“今虽清平,其亡跷足可待。”云破日出,便走马投身秦王李世民,成为幕府谋主,助李世民扫平群雄,一统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事变,他是主谋,翦除太子,助李世民得了帝位,可谓一策定乾坤!
  作为大唐宰相的房玄龄,贞观元年,图治安民,不遗余力,得太宗殊遇,被誉为“汉之萧何”,也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终至辉煌,儿子当了附马,女儿作王妃,如此功绩,也不枉其为大唐天下谋尽一生。
  NO.8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
  陈平,秦不汉初谋略家,始投魏王,继属楚五顶羽,后离楚归汉,佐汉王刘邦,一匡天下,终成汉室名相。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道,远在三杰之上。
  陈平之人多奇事:年青俊美,偏纳他人之遗孀,为当时笑谈。六出奇计佐汉,助高祖解白登围,又平定叛乱,使大汉江山天牢地固。陈平之人善谋身:高祖欲杀“连襟”樊哙,一边真命天子,一边是皇亲国戚,陈平夹在中间受难,便对灵哭奏,解吕后构陷之心,王陈并相结交周勃,终于翦灭吕后势力,得了善终。
  NO.9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萧何,江初谋略家,汉王朝开国名相。秦末,天下大乱,萧何乃一刀笔小吏,也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反了沛县。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立稳脚跟,徐图天下;他慧眼独具,月下追回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乃汉初开国两件大事,功在萧何。楚汉相争,萧何留守关中,为刘邦大军提供了充足可靠大后方,首功在萧何!汉王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有“萧规曹随”之誉。身居相位,历时二主,善始善终;“功冠群臣,声施后世”的盛誉,太史公受之无愧!
  NO.10才高齐天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李斯,功过昭着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研学帝王术初投秦相吕不韦,后宫帏进言,献翦诸侯,灭六国,成帝王之策,得秦王嬴政信赖,驰骋于秦都。他以《谏逐客书》,说秦王取消逐客令,挽救了万千卿客,成就了大秦伟业。批驳分封,倡郡县制,一统货币,度量衡。着《仓颉》篇,创“小篆”,统一文字,有万世不灭之功。然而李斯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附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斩于咸阳。功高亦李斯,过高亦李斯。

古代的文人篇(五):2017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不是歌手选秀,也不是明星综艺,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  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诗意在流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伴随精彩的表现,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令人动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  41岁的白茹云是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农民。她的抄写本上,密密麻麻誊写着2000多首古诗词。一些硬纸板和老日志本的正面、反面都留下她对古诗词如饥似渴的印记……  2月7日,白茹云在家中展示多年来抄写的诗词。  白茹云在抗癌路上与诗歌结缘。在石家庄住院期间,她买了一本诗词鉴赏,最初是用来打发时间,后来她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字里行间,她寻找人生的感悟。白居易《放言》中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是她面对生活的最好写照。  白茹云也学着写诗填词。“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路迢迢”,最能体现她学习古诗词的心境。“‘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会坚持。”  如果说古诗词助添了白茹云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在武亦姝身上,兴趣让她自如穿越应试的夹缝。  “我们不会强迫学生背多少古诗词,古诗词学习也远不止一个‘背’字,武亦姝的积累来自兴趣和坚持。”武亦姝的语文老师王希明对新华社记者说。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啊。”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周生说,武亦姝的这种感悟,打动了多少观众的心!  诗词大会上发挥出色的姜闻页和侯尤雯,分别来自上海中学和上海文来中学。她们也像武亦姝那样,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流连忘返。姜闻页10岁时身高1米4,而她阅读过的书籍摞起来相当于她身高的两倍。侯尤雯除阅读外,还在学校里参加古诗文学习社团、辩论社。  “我平时不让孩子多看电视。但是,这个寒假,我和孩子一期不落看完了《中国诗词大会》,还把去年的第一季找出来回看。很少有电视节目能够让大人和孩子有高度共鸣,但是这档节目做到了。”上海市民徐明说,“女儿告诉我,她感到诗意在流淌,有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心灵有所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它已经成为一个引子,将长期默默植根于校园、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出来。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活动评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认为,节目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所谓荧屏清流,‘清’指其品质与品位,‘流’就是要真正流到观众心里。”  “中国老百姓对于诗词的喜爱和爱好,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古典诗词的美,根植于文化传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专家骆玉明对记者说,尽管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存在“损坏”的情形,但随着近年来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得以逐步修复,出现诗词热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当然,也有人疑惑:“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使用文言文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古典诗词?”对此,骆玉明的回答很干脆:“倡导古体诗词的阅读、朗诵等,不是要复古,而是侧重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本身,诗词的熏陶实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他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文雅、高贵的文字,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生命焦虑、不安、琐碎,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应当承认,不是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会像诗词中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也恰恰如此,诗词所创作出的更美好的精神空间和诗意生活,是人们心向往之的。  “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诗文是古代文人墨客基于对心态、社会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共同体验。“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武亦姝等学子的走红,也让人们把目光投射到我们的教育上。毋庸讳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应试思维等现实阻力。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坦言:“在升学压力下坚持古诗文教育很不容易,高考语文一共才6分默写分,利用背书的时间多做几道理科题,分数可能早就到手了!”不少学生课余私下问王希明和黄荣华:“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古诗词吗?”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绝不等于分数,更不等于应试;进一步来说,也不能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侧重考验记忆和背诵划上等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放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放在人一生的范畴内,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是更具有高附加值的教育投资,是对身心健康的长久滋养。”上海江东书院、“宝宝念诗”微信公号创始人韩可胜说。  文化要弘扬: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如何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滋养我们的不绝源泉?面对这个大课题,一个热播电视节目只是迈出了其中一小步。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教育是关键一环。中国素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在经历了英语、奥数等科目的长期“称霸”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回归。在上海,教育系统将包括古诗文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当中,从语文学科、拓展课程等多个渠道入手加强古诗文教育教学,并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写字等级标准要求,将“书写经典”纳入规范汉字书写内容之中。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老房子要越住才越有人气,越能历久弥新,长期不住人就要朽坏。”韩可胜举例说,我们中国人带孩子去杭州游玩,春天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景致,夏天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感觉,秋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冬天有“断桥残雪”美景,让孩子们了解白居易、苏东坡就在脚下的堤岸上走过,这就是传统文化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通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要在中华大地上根深叶茂,还应当花开环球,让全人类爱好美好的人们共知、共享。事实上,近年来,莫言讲述的中国故事、屠呦呦盛赞的中医药、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美轮美奂的文艺晚会和《梁祝》《高山流水》、鸡年春节世界各地欢度中国传统节日的盛况等,都为世界看中国提供了更为纵深的维度。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积累了数千年。‘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走到世界舞台中央的实力和魅力,需要走出去,也应当走出去。我们理应有这个文化自信,也要有这个文化自觉。”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说。  一台成功的电视节目证明了曲高的古诗词也能引来众人和,“关键是能否找到符合大众文化追求、生活节奏和欣赏方式,顺应传统文化的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继而实现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文化认同升级。”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研究员邓文卿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是复古泥古,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彰显民族自信,展现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自信中国。

古代的文人篇(六):中国那些可怕的文人啊_1200字

  中国那些可怕的文人啊,我真想对你们说:回归美丽的大自然吧,走向深沉的人伦社会吧,抒写人间真爱吧,驱开浑浊的空气还民族一个湛蓝的清天吧……
  是的,我不能容忍!再也不能容忍那种可怕的罪行了!
  那些可怕的文人偏安一隅,不肯冲出成长的轨迹。久而久之,他们觉着生活烦了,干燥了。于是就发点牢骚。怎么发呢?写长篇,写大部头。他们说,出版商看重的是金钱,只要是大部头,读者就会觉得他们想像力丰富,觉得他们文采飞扬。读者多,书自然好出版,成名自然容易。写什么呢?是啊,写什么呢?来点武侠吧,来点玄幻吧,来点恐怖吧。其实我说,一个对自由爱情追求的主题何必写成厚厚一本呢?一篇震撼人心的散文,一首奇葩四溢的诗歌也许更能给予人以荡气回肠的力量。况且大多数的小说是用来过眼瘾的,大多数的散文和诗歌是用来提升思想境界,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的。
  那些可怕的文人有着十足的小女人味。他们不仅坐在井底,而且还不愿抬头看天。小资小调,夜郎自大,娇娇滴滴,矫揉造作。他们把写给情人的话写成一部长篇。他们以为自己是海纳百川,只要是自己的混浊的灵魂,那么其他人也以上有此臭魂。自己涉世未深就干脆来点悲情。
  那些可怕的文人失去了社会责任心。他们根本不懂社会是什么,却硬要往社会上套。沈红在《湿湿的想念》中写到她的爷爷沈从文执着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身缠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理想。鲁迅说:“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救疗的注意。”你可能说,时代变了,那些是过时的东西了。好,退一步讲,现在呢?国内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给人们带来的困难,落后地区人们的愚昧,生态环境的恶化;国外黎巴嫩的战火纷飞,伊拉克的难民苦不堪言,非洲儿童的饥饿贫穷……这些你都看到了吗?你能用你那支神笔勾勒出来吗?你说,那是政治经济问题,与文学无关。好,让我们看看《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讲话:“《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主要是表现拉丁美洲的孤独。”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那些可怕的文人或许根本就没有美丽的心灵和高尚的灵魂。也许我想错了,中国不曾有许许多多的文人。那些脱离土地的人,抛弃人民的人,追求虚幻靡丽的人,躺在灯红酒绿下的人,良心何在?德国诗人海涅曾说过:“诗人在他不离开现实的大地时,是坚强有力的,只要他空想地在蓝色的空中飞翔,他就变得软弱无力了。”莎士比亚在《真,善,美,就是我的生命》写到:真,善,美,就是我的全部;真,善,美,万变不离其宗;这变化,尽显我的创造;三位一体,魅力无穷。”而那些可怕的文人呢?爱心何在?崇高何在?
  我说:中国那些可怕的文人啊,呼唤正义,呼唤光明,呼唤爱心吧,让我们的民族崇高起来吧……
 

古代的文人篇(七):古代_900字

  时常想,岳少保在不住鸣的寒蜇(蛩)声中,笼(胧)明的月光下,将心事付瑶琴时,应是有无限的郁闷吧——“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化诗为文,借以点出知音难逢,可谓起笔不拘一格)
  武穆庙前这凄清的琴声悠扬了千年,我品味到,世间纵然广渺,鹏举纵然满腹经纶,满腔热血,可是竟不被自己所期盼的知音了解,知音难逢真是成了他撕心裂肺的长啸。(此段承上文进一步表现出作者的文学功底)
  若不是知音难逢,伯牙琴也不会被焚化;若不是知音难逢,《广陵散》也不会“从此弦音无出”;若不是知音难逢,王猛也不会再度披发入山;若不是知音难逢,柳三变再难吟出“纵有这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排比句,使文意表达更为酣畅。文思豁然。知音难逢由”个案”变成普遍)
  古人(应是古代文人更妥贴)多是孤傲,有着更为崇高的追求,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是“高处不胜寒”的无奈(本人觉得将“无奈”改为“无助”,与文题更为相合)。
  (此段在结构上作用不小,为探知音难逢之源张本)
  谪仙入长安,不期赐金还,长安自有酒中客,少有知己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本是浪漫豪情,却常受打击,难有倾诉,仿佛只有酒才是挚友。
  如织的林烟让他感到“漠漠”茫然;一带碧山让他感到无尽的伤心;长亭短亭更是让他想到“何处是归程”。
  无奈。(很好,此处感情凸现)
  心常常能通达九天宫阙,而今却只独坐孤舟,无人能知,无人能识,知音难逢啊。
  没有了知音,怕是身居闹市也如孤身一人吧。
  《金石录》不禁让人对赵明诚钦羡不已。有着相同的志趣,有着相近的情怀,有着同样的操行,他和李易安真是世间的绝配。金石为媒,诗词传情,知音让生活变得非常具有情趣。(知音本难逢,可李清照幸运地遇到知音,顿感文意逆转,读此段者或有非议,若把它看成欲擒故纵亦情有可原,若被误读将会事与愿违)
  可是后来,赵明诚先走一步。
  李易安也由一个情感丰富的少女变成了一个独孤寂寞的老婆子,“怕见夜间出去”的她没有了知音,只好借着无限愁思的情怀去“梦魂归帝所”以求“闻天语”了。
  路长日暮啊,百般孤寂啊——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川去!”
  难得的浪漫却是这般的苦痛。
  (知音本难遇,失知音再觅知音便是难上加难!)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以济之。
  知音难逢,我想更应该去寻觅吧。发现知音应是最快乐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呢?(结尾有些乏力!)
 

古代的文人篇(八):杜甫《画鹰》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
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sǒng耸)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

古代的文人篇(九):《儒林外史》读后感_500字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例如:贪污腐败之风不减,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诸多政府机构缺乏监察,环境恶化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解决的问题。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之力,为建设强大,民主,美丽的中国作出贡献。
 
    广东广州萝岗区广州市黄埔区南岗中学初二:张启韬

古代的文人篇(十):漫话入仕_1500字

  中国古代文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因此生命也变得简单而明了,出将入相,封妻荫子,走着圣贤孔孟极为推崇的入仕之路。
  金榜题名实属人生一大幸事,昔时寒窗苦读,十年无人过问,整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就是为了一跃龙门。金榜题名就预示着从此踏上仕途,涉足官场,前程似锦,康庄大道任由你策马扬鞭。考试高中,天下皆知,从而光宗耀祖。高中的人怎能掩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与欣喜。
  一提起中国文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迈着方步,摇头晃脑,一出口便是子曰诗曰云尔的一副腐儒像,所以人们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岳飞,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文人。他写出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气壮山河的诗句。明代抗清大将袁崇焕也是走着众多文人相同的路,但他战功显赫,身居高位。纵观中国文人入仕,我依稀发现了三种现象:1、积极入仕后积极出仕2、积极入仕,仕途顺利,一生宦海沉浮3、积极入仕后逐渐堕落。
  首先谈第一种。文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始终把尊严放在第一位,在精神上他永远桀骜不驯,在人格上他永远宁折不弯。怀着满腔热血入仕后又积极出仕,这首推陶渊明。陶渊明三次入仕,最后扔下一句“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而去。陶渊明洞悉了官场的污浊,他犹如一条冰肌玉骨的小鱼,宁愿在岸上静静地等待死亡,也不愿置身于污泥中,将洁净的身躯染上污浊。他汲取了庄子的思想,于是他临水而栖,漱石枕流,与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他惬意着,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处觅得了安放心灵的净土。离开了官场,远离了是是非非,这或许是一种逃离,抑或是一种解脱。
  第二种人深谙为官之道,天生就是当官的料。他圆滑而不失原则,耿直而又不尖锐,从而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当高官的文人且名声较好的当推王维了。王维二十一岁中进士,在仕途上时升时降,可他从不偏执一端,而以出仕的精神入仕,终日苦心经营人生的平衡。当同僚们感时伤己在仕途舛逆而痛苦不堪时,王维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活得潇洒自如。他久居官场,身为物役,而心灵却放逐与丛林绿水,悠然自得,了无障碍。他积极入仕,却不为官场所羁绊;他向往山水,却不让隐逸情怀把他征服。他游离在两方,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热衷于文人政治,将孟子的思想“仕”是为了行道,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向上爬”诠释得淋漓尽致。他关心民间疾苦,为芸芸众生贡献绵薄之力。另一方面,他没有被权势利欲蒙蔽了双眼,他深知灵魂不能被物质轻易腐蚀。的确,他是高人。王维的仕途应该算是得意,晚年官至尚书右丞,可谓显达,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可谓少见的。
  第三种积极入仕后逐渐堕落,我不禁想到一个人:钱谦益。钱谦益是明末文坛领袖,他学识渊博,学富五车。万历年间,他考中进士,出任翰林院编修,尔后仕途时升时降。当满清的铁骑撞开明朝的大门,钱谦益以礼部尚书之身迎清兵于城外。献城前夕,爱妾柳如是劝他投水殉国,钱谦益试了一下水说:“不行,水太冷。”后来钱谦益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文人的失节,令人嗤之以鼻。钱谦益的人生是一个悲剧。在仕途上他接连遭受挫折失意,可儒家的入仕思想萦绕在他的脑海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条徘徊于他的内心。他一心想要“治国平天下”,不甘心做一个区区的文人,这不可调和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他的心头,最终扭曲了他的心灵。他失节了,为中国文人蒙上了一层尘埃,是中国文人的悲哀。
  在我看来,秉性耿直,尖锐的文人是不适合官场的,官场的恶浊会令他们清高正直的心窒息;亲和力强,为人随和,能周旋于官场而又不失节,不违反传统道义的人是当官的料。
  入仕,依人而定,因人而异。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237971.html

上一篇:双城记读后感7篇
下一篇:数学奇才7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