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行政公文 > 师说作者6篇

师说作者6篇

时间:2018-10-26 来源:行政公文 点击:

【www.xjwk.net--行政公文】

师说作者篇一:韩愈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评价】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

师说作者篇二:名家名篇: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散文学兼诗人。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道统而提供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他对古方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词必已出”、“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因忠于古文,其成果颇硕,《原毁》、《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等都是优秀作品。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汴州乱》,《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古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为了矫正大历诗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诗歌发展的新路。不过象《陆浑山火》、《南山》、《石鼓歌》、《月蚀》等,故意搜集险怪,过分散文化、议论化,有伤诗意。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七六。有《韩昌黎集》。
杂说四
【题解】
    本文选自《韩昌黎集·杂说》,题一作《马说》。本文题从通行古文选本。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深刻社会问题。说乃一种文体。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师说
【题解】
    本文见《昌黎先生集》。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调张籍
【题解】 ‘
    《调张籍》立意高妙,构思新奇,千百年来,有口皆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千古不易的定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是千古流传的比喻。好诗,名句,相得益彰。
【原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卉崩豁,乾坤摆雷

师说作者篇三:《义田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义田记》作者钱公辅,文章通篇以”义“字作线眼,旨在表彰范文正公自奉俭约,购置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的高风义行。

义田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靠近)郭(外城)常稔(rěn,谷物成熟)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去世),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收敛尸体),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逮:达到

B.公虽位充禄厚 充:高

C.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觞:酒杯

D.独高其义 高:推崇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所入,给其所聚 B.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作《师说》以贻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晏子为近之 D.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何以伐为? 今存其本不忍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义田的作用、管理方式及具体养济之法。作者写这些繁琐的事情,简洁利落,有条不紊,无形中正体现出范仲淹设置义田,是何等悉心尽力,郑重其事。

B.文章主要运用三组对比:一是范仲淹自己“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与族人受到救济而生活安定相对比;二是与古人晏婴相对比;三是与一毛不拔的当代公卿、大夫、士相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了范仲淹设置义田“好施予”的美德懿行。

C.末段称颂范仲淹“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而偏偏只取他设置义田一事来写,“独高其义”,这也是把他平生的大功大业,与设置义田这件小事作对比,从而更加突出这件事不寻常的意义。

D.第二段,先追叙范仲淹早有此志,补充说明设置义田之因。接着写子孙们能够“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这是画龙点睛之笔。后面三段大发议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在引古叹今的大开大合中波澜起伏。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4分)

(2)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4分)

(3)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4分)

参考答案:

16.C依据语法,判断此处为动词,(罚)饮酒。

17.D其:代词,那,那些(A以:上句,介词,表对象,用;下句,连词,表目的,用来。B之:上句,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下句,结构助词,宾前标志。C为:是,表示判断。为,句末语气词)

18.D(第二段在写子孙们能够“承其志”之后,笔锋一转,谓范仲淹“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与义田中“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前后对照,紧接着写“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二句,这儿才是画龙点睛之笔。)

19

(1)购置临近城邑常年丰收的千亩田地,叫做义田。(置、负郭、常稔,各1分,句意1分)

(2)从前晏婴坐破车驾瘦马,桓子说:“你这样做是隐藏国君的赐予啊!”(敝、羸、隐,各1分,句意1分)

(3)官府供给粮食这样充裕,朝廷俸禄这样优厚,都停留在一己私欲罢了。(廪稍、厚、止,各1分,句意1分)

附加:

译文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帐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古时候晏平仲乘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这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啊。”晏子回答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挨饿受冻的;齐国的士子,等待我的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主的赏赐呢?”于是齐君使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饮酒。我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君了解贤者,而桓子能认错服义。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先说父系亲族,后说母系亲族,再说妻子的亲族,最后才提到关系疏远的贤者。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作为接近于这一点啊。现在从范文正公的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是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啊。他施行的规模的久远和全面,恐怕是要超过晏子的。

啊!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的雄伟,车驾的华丽,歌妓的众多,妻儿的富有,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的充裕,享用的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其它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

范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业迹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代一定会有史官记载的,我可以不用赘述了。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

注释

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

咸:都

屏:弃,指丢了官。

服义:在正确的道理或正义面前,表示心服。这里指桓子受觞而不辞。

廪稍:公家给予的粮食。

沟中瘠:指饿死在沟渠中。瘠,通“

师说作者篇四:艺文志第十

【说明】本卷是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它是今人研究先秦秦汉文化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自周代以来,官修私著,书籍繁多,内容宏富,故需校理群书,以为目录。刘向校书,著有《别录》,刘散继承父业,又著《七略》。《七略》分辑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七个部分;班氏自言,“今取其要,以备篇籍”。本志名曰“艺文”,所谓“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者为六艺;所谓“文”,指文学百家之说而言。其内容,在简短的序言之后,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部分,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部分之后有总序,对先秦、秦汉学术思想的源流和演变,都作了简明的叙述。可以想见,班氏对《七略》做了些删繁取要的工作,加上吸收刘氏观点及掺以自己学术见解而成之。其辨章学术、考竟源流之功,不可磨灭。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1),七十子丧而大义乖(2)。故《春秋》分为五(3),《诗》分为四(4),《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5)。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6),礼坏乐崩,圣上唱然而称曰:“朕甚闵(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7),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8)。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9)。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10),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11),太史令尹咸校数术(12),侍医李柱国校方技(13)。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14)。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欲卒父业(15)。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16),有《六艺略》(17),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1)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微言:精微要妙之言。(2)七十子:指孔子弟子达者七十人。七十,是指成数。大义:指诸经之义。(3)《春秋》分为五:谓《左传》、《公羊传》、《

师说作者篇五:2012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已发布)


  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三岁食贫。(《诗经·氓》)
  (2)群贤毕至,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杜甫《登高》)
  (4)_________,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6)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匪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

师说作者篇六:2012高考热点话题作文:心要在焉_1500字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清人笔记中《菜根谭》中曾有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事来事去,变化万端,为君子者,却能追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心系于事,最终发现事物玄奇之奥秘,深刻之道理。只有心在于此,不游移于他物,才能达到如斯君子之境界。
  呜呼,古之君子不存也久矣,心之坚守不传也哀矣!遍观社会上的“海龟”“海草”,有多少人是真正为求学之真而踏出国门,为一展自身才华而重回国内的呢?据美国大学统计,每年都有一部分的中国学生修不完所学课程被学校留级,更有甚者直接购买假文凭,只为那一个镀金的学历证明。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围城》中的方鸿渐,心不在焉的下场只能落了个小小教员,终日担惊受怕学历被揭穿(语病,改为“终日担惊受怕,唯恐学历被揭穿”)。吾国今日的“学历门”“抄袭门”等事件愈演愈烈,这不由地(“地”改为“得”)令人叹息,那些心在于焉的学者真得(“得”改为“的”)就已经消失了吗?
  又不禁追慕起上个世纪烽火硝烟中诞生的旷世一校——西南联大。在那里,聚集了中国上个世纪最杰出的学者,同时,也有那一群最敏而好学的学生。即使是刚到达昆明那一片简陋的教舍前,师生们的第一反应也不是先修整清理一下,而是即刻开始教学!荒草丛中的学堂,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精美的教案课本,有的只是成千上百颗专注的心。历史的黄卷在心中,科学的理论在心中,文学的诗行在心中……一切都只因心的存在而鲜活了起来,跃动了起来。嬉笑怒骂,书生意气,指点春秋。一刻颗颗璀璨的匠星在那一片漆黑的夜空中照亮中国的学术之途,一切,只因心在焉。
  曾于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中读关于到西南联大的小故事,讲的是某一次日军空袭中众人都去了防空洞避难,却于回到校舍时发现有一兄弟淡定地在炉子上熬中药,一枚炸弹在他不远处炸毁了一栋宿舍。问之为何不逃,答曰不畏日军,只求趁众人不在早早将药煎了。依我看来,这位仁兄之所以不怕,是因为心在于此,外界的轰炸、流弹他无心注意。推及治学之风,也无怪乎西南联大会出现那么多的大师、学者,只因一个“心在于焉”。
  “钱学森之问”似乎还徘徊在耳边,前辈们的专注也还能从字里行间觅得些许,我们有那么多的鼓励与支持,又怎能游心于外物,心不在焉呢?不要让心被光怪陆离的世界所迷惑,坚守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指引,去寻找那心中纯白无暇的莲花吧!
  纵然跋山涉水,也有雪莲绽放于心的一刻。
  评语:[54分]
  文章开篇不凡,援用《菜根谭》中关于“事来”“事去”“心始现”和“心随空”的君子境界,提出要达到君子的境界,“只有心在于此,不游移于他物”的论点。开门见山,灵性妙语,语文味扑面而来。
  作者以其厚实的文学功底,化用《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以“古之君子不存也久矣,心之坚守不传也哀矣!”引出当下人们为学,为人“心不在焉”的不良表现,并分析其危害。
  以西南联大为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论证,剖析深刻,入情入理,明确指出“心要在焉”重要意义之重大。因为“历史的黄卷在心中,科学的理论在心中,文学的诗行在心中……”所以“一切都只因心的存在而鲜活了起来,跃动了起来”,语言干净利落,富有张力。
  结尾处通过反问,强调我们应“坚守”,应“专注”,“去寻找那心中纯白无暇的莲花”,意蕴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全文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行文酣畅。字里行间透露出极佳的文学涵养。语言富有感染力,语文味甚浓。(印继红)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fanwen/206332.html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