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行政公文 > 有理数教案6篇

有理数教案6篇

时间:2017-05-08 来源:行政公文 点击:

【www.xjwk.net--行政公文】

有理数教案篇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理数


课题: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负整数
负分数
正整数
正分数
正有理数

负有理数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有理数教案篇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理数的减法(2)


课题:1。3。2有理数的减法(2)
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学会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2,会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3,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知识重点本节的重点是能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并用加法运算律合理地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答案)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4。5+(-3。2)+1。1+(-1。4)
(2)4。5-3。2+1。1-1。4
提出课题: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创设一个有趣的真实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加减混合计算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1,回顾小学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以教科书28页例6计算
(-20)+(+3)-(-5)一(+7)为例来说明。鼓励生来进行独立计算。
(这里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算出答案,估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3,教师引导:
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我们可不可以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这个算式改变一下?再给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再利用运算来简化计算)
教师巡回观祭,作适当稍导,若学生不能进一步计算,也可以在他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后,提示他们使用运算律。
(-20)+(3)一(-5)一(+7)
=(-20)+(+3)+(+5)+(-7)
=[(-20)+(-7)]+[(+3)+(+5)]
=(-27)+(+8)
=-19
4,学生交流汇报.(发现了什么?)
充分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勇敢交流.
(如:计算结果与前面的算法是一样的;把减法都转化为加法可以使用运算律,计算会简单些等)
5,归纳明确“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如:a+b-c=a+b+(-C).
6,省略加号.
教师引导:
式子(-20)+(+3)十(+5)+(一7)是-20,
+3,+5,-7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20+3+5-7,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鼓励学生使用第一种读法;并让学生体会两种读法的区别.再根据教科书,规范书写例6的运算过程.通过这两种算法,为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减
法运算打下伏笔.
这里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确定的重要性,另一方
面,先让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也是为了与接下去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
成加法运算再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侠便计算作出比较。
鼓励学生自己比较计算两种计算方法,方法二由于采用运算律变得简单,而使用运算律的前提是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这里也让学生体会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减运算的意义。
这里采用加号的和的读法,旨在让学业生更好地理解加法混合运算的本质,进一步体会在混合运算中使用加法运处律来的方便
解决问题1,解决引例中的问题.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引例中的间题,你对这两种算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计算:
(1)(-7)-(+5)+(-4)-(-10);
(2)师生共同完成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示范)
3,利用计算器处理比较复杂的计算。
教科书第30页例7,师生先共同将减法统一成加法,再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解:-5。13+4。62+(-8。47)-(-2。3)
答略
此时教师指出,较复杂的计算可用计算器完成,并指导学生输入-5。13,以下由学生操作来完成通过回顾引例中的问题的两种算法并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所以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
这两个小题来源于教科书第29页第3。4。
课堂练习教科书29页练习1,2,第31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课作业教科书31页习题1。3第5,6,8,14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人教版教材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下就本节设计做几点简单说明:
1,在引人新课时,创设了一个较为实际的问题情境(飞机起飞的上升与下降),让学生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感知、思考与解决的过程,体会到生活中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通过对这个问题的两种解法思路的探讨去思考,将学生的注
意力朝着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思路引导,为紧接着探究新知打好基础.
2,在学生的合作交流、探求新知之中,首先让学生考虑运算顺序的问题,这是所有混
合运算必需首先解决好的问题,然后再从引例的角度遵循减法法则,让学生尝试将加减
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通过运算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必要性,而在整个探索活动中都充满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与同伴的合作中去发现与探究.同时也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3,在例题中做了适当的处理,首先是把教科书上的两道练习题作为新知应用的例题,
让学生利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之中,采用的是师生合作的方式来进行.
通过适当计算教科书上的例7指出,计算器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运算,引
导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

有理数教案篇3:19 一面 教案设计 ,教案(2)


  四、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通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暂的一面当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谦虚;那“微笑、点头”蕴含着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同时,“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笞着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正是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记住这难忘的“一面”。
  五、拓展写作,布置作业
  1.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2.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19 一面教案设计》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99作文网]www.99Zuowen.com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有理数教案篇4:小学作文指导课教案


一、写自己参加过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小学中年级作文指导。
无论学校生活还是家庭和社会生活都充满了无数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春游,秋游活动。学校里的各种体育活动,课间活动。比如,砸沙包,丢手绢,一二三木头人,踢毽子,跳绳等等活动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再如,家庭里的过生日,家庭联欢会,家庭卡啦ok比赛,家庭故事会,家庭趣味活动等等都可以变成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写进文章里会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二、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习作是小学生真情实感的反映。生活中学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一次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学习中表现好被老师表扬?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事后感到后悔;自己不经意间帮助了别人而感到心里特别自在,那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动一定会回味悠长。再比如自己第一次做饭,第一次登台演讲,第一次独自一人在家,第一次走亲戚等等,都可以写进作文里。因为作文的选材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既真实,又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何乐而不为呢?
三、写自己的熟悉的动植物,
小学生都喜欢去动物园看各种各样的动物。动物的外形,毛色,神态,动作以及生活习性就会慢慢地为小朋友们所熟悉。还有的经常去动物园看动物,对动物既有了了解和认识,还有的产生了感情。因而,我们写这些动物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自己家或者邻居家养的动物,因为经常接触,有的甚至经常和动物在一起玩,因而,对这类动物比较熟悉,也愿意写进作文中去。植物也是这样,比如,家里养的花草,院子里种的树木,小区的树木,也可以是森林公园里的树木,都可以写进习作中来。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值得借鉴。
四、写常吃的水果。
水果和我们的联系十分密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比如,跟着家长去体验摘果子—买果子—吃果子的乐趣,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素材。对不同水果的外形、颜色、质地、口感等也很有写头。
五、改写公益广告。
小学语文人教新课标实验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里也提到这个例子。“妈妈下班回家后很累了,可是还要给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后也模仿着妈妈的样子,端来了一盆水要给妈妈洗脚。这个例子引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曾有过哪些感动你的事。我想,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你每天怎么做的?你从广告中的那个小男孩身上学到了什么?
六、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一直在小学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看了一幅画之后,试着让学生把这幅画写成一篇文章。学生因为喜欢图画,也就会慢慢喜欢上看图作文。还可以让学生把一幅漫画写成一篇文章。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假文盲》那幅漫画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成一篇文章。
七、可以续写一些经典课文。
比如学完《穷人》之后,我让学生写《桑拿拉开了帐子之后》;学完了《凡卡》之后,我让学生写《凡卡今后的生活》;学完了课文《小珊迪》之后,我让学生写《小珊迪的弟弟长大了》。效果都很好。
八、写读、观后感。
读书一直是我们小学生的最经常的活动,但读完之后的感受,所受到的启发,教育如果能写下来,那么读书的品位和质量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我提倡学生写读后感,当然,你的读后感可多可少。看完一部电影,电视剧后感想一定很多,把观后感写下来也是很好的习作。
当然,可以作为习作素材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记住生活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写之不绝的习作源泉。小朋友们,热爱生活吧!你的习作素材就会越来越丰富。

有理数教案篇5:《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免费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视频下载地址:http://resource.myedu.gov.cn/statics/jspx/czpd/xkjx/c1yw/c1yw28/1asyg/jxmb.htm)。  2、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4、朗读全文。  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1—4自然段和28—30自然段由女生读。5—27自然段主体部分老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13、17、22、24自然段,由男生读。  5、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是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 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部分从“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三、 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2、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3、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有理数教案篇6:17 安塞腰鼓 教学,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17安塞腰鼓教学》文章由收集。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作者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2.培养捕捉关键词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3.体会文章带给读者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三)德育渗透点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气势恢宏,语句简洁有力,铿锵激越,很适合朗读。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贯穿朗读训练,并且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有关散文常识,教师简要介绍。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教师引导。
  2.朗读课文、体会文意。
  3.讨论分析、把握文章。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这篇散文有真情、有灵性,语句铿锵激越.是训练朗读能力的好材料。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朗读训练,分析讨论达到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投影素质教育目标内容)
  素质教育目标
  1.了解有关散文的—些知识。
  2.理解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3.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内涵。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等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八十年代的散文侧重于“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应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方式追求作家的“个性”。简言之就是注重“自我表现”,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被称作“新散文”或“朦胧散文”。
  刘成章在创作时,特意写下三个大字“勿忘我”,他认为只有写出属于“我”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益于散文的繁荣和发展。刘成章的五部散文集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来阅读这篇散文,感受它的灵性、真情与个性。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fanwen/10768.html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